一個月才完成的拚圖(1 / 2)

我的一個好朋友說,她教育女兒也常用爬山來作比喻。她跟女兒說:“爬山的時候,在各個方位看到的風光會有不同。雖然在山腳下也可以看到不錯的風光,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往上爬。爬到半山腰,有些人就覺得已經足夠了或者體力不支,停了下來。這時候看到的風光就跟山下看到的截然不同了。不過,由於離山頂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有些人會接著往上爬,越往上爬眼界越寬,看到的景致會更全麵、更壯觀、更美麗。現實中,隻有很少人能最後爬到山頂,但是隻有他們才能看到最獨特的風景。”

她女兒聽了她的話以後,每次爬山雖然會覺得累,但總要爬到最高點才罷休。朋友在和女兒一起爬山時,爬一段路,就會讓女兒停下來看看周圍的景致,讓女兒感悟媽媽的話。這個朋友的女兒做事很專注,學習成績很好,其他方麵發展得也不錯,還沒有上六年級,就被北大附中的實驗班和人大附中的創新實驗班錄取了。

我很讚同朋友的那一番話,無論我女兒的拚圖還是朋友女兒的爬山,鼓勵孩子為了達到最後的目標堅持和忍耐一下,我覺得也是一種“延遲滿足”的訓練。

“延遲滿足”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製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重要構成部分。美國的心理學家米歇爾,在進行多年的跟蹤實驗後證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製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製、調節自己的行為,抑製衝動、抵製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而那些“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的孩子,就會出現某些偏差行為,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等。

其實,“延遲滿足”更多的是指那些在物質誘惑麵前抵製能力強的表現,因為米歇爾的實驗就是用糖果來做的。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無限製滿足的現象。如今中國的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為孩子少或者隻有一個孩子,家長便不自覺地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因此造就了許多“小皇帝”“小公主”。而當孩子長大後出了問題時,許多人還不知道症結在哪裏。

我很清楚地記得,女兒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每天下午從幼兒園回家時路過的那個路口,都會看到一個賣糖葫蘆的。冬天風很大,分明可以看到糖葫蘆上有一層灰土,非常不衛生。可是孩子哪裏懂得這些,第一天看到,女兒就嚷嚷著要吃糖葫蘆,我告訴她那糖葫蘆不太幹淨,吃了會鬧肚子,便沒有給她買,女兒因此哭得很厲害。第二天又看見了,女兒依然求我給她買,我依然堅持說那兒的糖葫蘆有些髒,等周末我會帶她到超市去,買又幹淨又好吃的“高老太太糖葫蘆”。這一次,女兒哼哼了兩聲,沒有哭。因為之前她曾經吃過“高老太太糖葫蘆”,確實很好吃。第三天再看到賣糖葫蘆的,女兒跟我說:“媽媽,我今天不吃糖葫蘆了,等周末的時候你帶我去超市買。”周末的時候,我真的帶女兒去了最近的超市,為她買了“高老太太糖葫蘆”,作為獎勵,我還為她買了一塊小手絹,因為她那時候特別喜歡用手絹折疊各種小玩意兒。

我的一個好朋友說,她教育女兒也常用爬山來作比喻。她跟女兒說:“爬山的時候,在各個方位看到的風光會有不同。雖然在山腳下也可以看到不錯的風光,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往上爬。爬到半山腰,有些人就覺得已經足夠了或者體力不支,停了下來。這時候看到的風光就跟山下看到的截然不同了。不過,由於離山頂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有些人會接著往上爬,越往上爬眼界越寬,看到的景致會更全麵、更壯觀、更美麗。現實中,隻有很少人能最後爬到山頂,但是隻有他們才能看到最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