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時候,女兒參加了香港大學的“校長推薦計劃”麵試,麵試官介紹自己是研究昆蟲的,女兒告訴她自己也很喜歡昆蟲,結果麵試就變成了兩個人就昆蟲話題的聊天。由於給麵試官留下了深刻印象,女兒最後拿到了香港大學20分的加分。
有些家長習慣把自然、曆史等科目叫作“副科”,認為考試不會考,因此不太重視。從我家的經曆來看,我覺得正是這些“副科”激發了女兒的學習動力,讓她覺得學習是生動有趣的,從而愛上了學習。
小孩子的內心沒有主科、副科的概念之分,在他們看來,任何過去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都是學習的對象。家長要做的,就是要讓孩子明白,探索了解這些神秘的事物需要識字閱讀,需要通過讀書來滿足自己的探索欲。如果想進一步做研究,還要學習數理化等基礎學科,才能幫助自己更有成就。也就是說,我們滿足孩子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其實是在激發孩子學科學習的內在動力。說到底,這才是讓孩子喜歡學習的源頭和基礎。
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對待學習的心態很重要。學習是隨時隨地的,不是說隻有在課堂上聽講抑或寫作業才是學習,孩子從事的每一項事情都是在學習。比如爬山可以讓孩子了解大自然,種植和養殖可以讓孩子了解生命的神奇,甚至做家務也能讓孩子從身體力行中學習人生的技能。
小時候,孩子更多是通過自己的眼、耳、觸覺等感官來學習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也需要通過感官來開發。12歲之前,孩子的認知能力沒那麼強,所以要多讓孩子從體驗中認識這個世界,通過體驗來學習。
有心理學家認為,對12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營養,那就是“玩”。如果孩子小時候沒玩夠,長大會繼續想玩。這大約是有些大人幾十歲了還貪玩的原因。小時候的玩是好奇,成年了還想玩則是在彌補小時候缺的功課了。
另外,閱讀也是滿足好奇心的重要手段。老師和家長不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問題,但孩子可以通過閱讀書籍自己找到答案。所以,閱讀也是孩子學習的最有效的方式。
一二年級的孩子,閱讀範圍從圖畫到文字,二年級以後就可以讀文字多的書籍了。不同的孩子,喜歡的書也不同。家長要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幫孩子選書,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通過閱讀來獲得答案,滿足好奇心,從而喜歡上學習和探索。
家長把孩子送去上學,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到本領,將來能夠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在小學階段,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比一時的學習成績更重要。其實,小學的功課並不多,隻要孩子能跟上並把所學的知識掌握就足夠了,而對學習保有興趣則會讓孩子持續想要獲得知識並最終擁有生活的本領。因此,在孩子上小學階段,家長要把注意力放在學習興趣的培養上。而學習興趣的培養,首先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高考的時候,女兒參加了香港大學的“校長推薦計劃”麵試,麵試官介紹自己是研究昆蟲的,女兒告訴她自己也很喜歡昆蟲,結果麵試就變成了兩個人就昆蟲話題的聊天。由於給麵試官留下了深刻印象,女兒最後拿到了香港大學20分的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