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嗬護孩子珍愛生命的心(1 / 2)

先生跟女兒說:“小鳥會感謝你的,因為你把它們逮住卻又把它們放了,沒有剝奪它們的自由。”女兒卻搖搖頭說:“它們不會感謝我的,是我打破了它們家的寧靜,不恨我就不錯了,以後我再也不逮小鳥了。”

女兒從小對小動物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欲,從河裏的小魚、小青蛙,到草地上的蝴蝶、螞蚱甚至毛毛蟲,還有小鳥、小兔、小狗、小貓,等等,隻要遇到了,她都要蹲下身子仔細地看一看、摸一摸甚至養一養。在放鳥事件之後,女兒對人與動物的關係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看法也有所變化。她明白了鳥兒跟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鳥兒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也會擔憂焦慮、傷心難過;鳥兒的父母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也會不顧生命危險。她甚至猜測,那隻守在鳥窩裏保護小鳥的大鳥,應該是鳥媽媽,因為她覺得媽媽才是最疼愛孩子的。這一想法雖然有些天真,我們也未曾去證實過,卻說明女兒在觀察、在思考,單單這一點就難能可貴。

清楚地記得,從看到小鳥到抓住小鳥,到最後放回小鳥,我和先生沒有跟孩子講什麼道理,隻是和孩子一起經曆,一起感受,女兒對生命、對世界便有了許多的感悟。熱愛生命、敬畏生命,通過親身經曆和體驗,孩子的認識是非常深刻而生動的,這跟從書上讀到的理論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我和先生一直堅持讓孩子經常投身於大自然的緣故,我們希望孩子童年充滿快樂,在體驗中健康成長。

有一年夏天,天氣很熱,我想把女兒房間裏的空調打開,卻被女兒阻止了。她把手放在嘴唇上做“噓”狀,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她的窗戶下麵,示意我聽聽外麵的聲音。原來女兒窗外的空調外機裏住了兩隻麻雀,還孵出了一窩小麻雀。她說空調開了,麻雀一家就沒有辦法再住下去了。於是,為了小麻雀一家,女兒的屋子整個夏天都沒有開空調。

此時,我才明白,女兒的窗台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小米,原來她每天都在悄悄地喂麻雀。其實,撒的小米,也還有別的鳥來偷食,因此窗台上不僅會有小米,也落了不少鳥屎。

女兒願意與周圍的小生靈們為友,而之所以背著我偷偷喂食小鳥,估計還是怕我說她“不務正業”吧。可她哪裏知道,我雖然偶爾會冒出這樣的念頭,可更多時候還是願意嗬護她那可貴的愛心啊!

女兒上了中學,我們搬了新家,新家的窗戶沒有窗台了。家裏生了蟲子的豆子、大米、小米等,她也不讓我隨意扔掉,而要收起來倒在外麵的草地上,讓鳥兒們啄食。小區的院子裏有幾隻可愛的流浪貓,她便買了貓糧,每天去喂,幾年如一日,以至於樓下的幾隻貓咪都摸準了她早上出門的時間,每天早早就在門口守著等食兒吃。高中三年,她每天都會帶一盒貓糧去學校,因為學校裏也有一些流浪的貓咪需要喂食,每天放學吃完晚飯到晚自習前便是女兒的“喂貓時光”,也是女兒一天中最放鬆、最開心的時間。

如今女兒對小動物的愛護差不多成了習慣,連下雨天碰到路上爬的蚯蚓、蝸牛,也要想盡辦法把小東西弄到草叢裏,生怕它們被粗心的路人踩了。

先生跟女兒說:“小鳥會感謝你的,因為你把它們逮住卻又把它們放了,沒有剝奪它們的自由。”女兒卻搖搖頭說:“它們不會感謝我的,是我打破了它們家的寧靜,不恨我就不錯了,以後我再也不逮小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