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口語是我們的母語,也就是第一語言,那麼古文就是我們的第二語言了。第一語言是不學而能的,隻要在相應的環境中生活,就不難掌握;而第二語言就得通過學習掌握,例如學好英語要多讀多聽多講多寫,而學習古文更為簡單,古文跟我們有文化上的血緣關係,通過閱讀就可以寫出簡明通順的文言文。讀者不妨做一個小實驗,每星期讀一兩篇中信國學大典《古文觀止》所選的篇章,全書不過四十六篇古文,多讀幾次,弄懂了字詞句法,明白文章大義,那麼一年之後,文言文寫作自然就會條理清通,而白話文亦得心應手,愈見精進了。至於思維深度、意象芳華、感情意境,那就得看個人的造化和努力的維度了。進一步來說,當代的“潮語”可以說是第一語言,而白話文就跟文言文一樣,可能都是第二語言,我們寫文章不可能全依口語直錄,否則絕無文采可言,有必要通過學習來提煉和修飾。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其實好的白話文還得從文言文中汲取養分,從而傳神寫意,揮灑自如,將來我們說不定還會回到文言文的母體之中,或文白兼容,或文白由之。但那是後話了,由於古今語言的質變,現在兩者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不必混為一談。
二、清代《古文觀止》的出版
吳楚材(一六五五至一七一一?)、吳調侯選的《古文觀止》,與蘅塘退士(孫洙,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八)的《唐詩三百首》一樣,流傳廣泛,曆久不衰,可以說是詩文選集中的雙璧,發蒙養正,易於誦讀,初學寫作,尤為實用。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文章之道,與此相通。讀者如果能夠精讀四五十篇,領略語感,掌握行文技巧,自然也可以馭文有術。
《古文觀止》初刻於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五月端陽日吳興祚(一六三二至一六九八)撰《序》,稱讚此書:“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厥功豈淺鮮哉!”又雲:“二子才器過人,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於古者深矣。”足見此書的功效,除了選錄名篇精品,考訂聲音點畫之外,編者二人更是汲古功深,善於把握運筆技巧。其後康熙三十七年仲冬浙江文富堂刊本,有二吳合撰的《自序》及吳乘權的《例言》,卻沒有吳興祚的《序》文。二吳《自序》末段雲:
山居寂寥,日點一藝以課子弟,而非敢以此問世也。間有好事者,有所許可輒手錄數則以去,鄉先生見之者必曰:“諸選之美者畢集,其缺者無不備,而訛者無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觀止矣!宜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餘兩人默然相視良久曰:“唯唯,勿敢當,勿敢當。誠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幹首,付諸梓人,以請政於海內君子雲。康熙戊寅仲冬山陰吳乘權(楚材)、吳大職(調侯)氏題於尺木堂。
假如說口語是我們的母語,也就是第一語言,那麼古文就是我們的第二語言了。第一語言是不學而能的,隻要在相應的環境中生活,就不難掌握;而第二語言就得通過學習掌握,例如學好英語要多讀多聽多講多寫,而學習古文更為簡單,古文跟我們有文化上的血緣關係,通過閱讀就可以寫出簡明通順的文言文。讀者不妨做一個小實驗,每星期讀一兩篇中信國學大典《古文觀止》所選的篇章,全書不過四十六篇古文,多讀幾次,弄懂了字詞句法,明白文章大義,那麼一年之後,文言文寫作自然就會條理清通,而白話文亦得心應手,愈見精進了。至於思維深度、意象芳華、感情意境,那就得看個人的造化和努力的維度了。進一步來說,當代的“潮語”可以說是第一語言,而白話文就跟文言文一樣,可能都是第二語言,我們寫文章不可能全依口語直錄,否則絕無文采可言,有必要通過學習來提煉和修飾。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其實好的白話文還得從文言文中汲取養分,從而傳神寫意,揮灑自如,將來我們說不定還會回到文言文的母體之中,或文白兼容,或文白由之。但那是後話了,由於古今語言的質變,現在兩者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不必混為一談。
二、清代《古文觀止》的出版
吳楚材(一六五五至一七一一?)、吳調侯選的《古文觀止》,與蘅塘退士(孫洙,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八)的《唐詩三百首》一樣,流傳廣泛,曆久不衰,可以說是詩文選集中的雙璧,發蒙養正,易於誦讀,初學寫作,尤為實用。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文章之道,與此相通。讀者如果能夠精讀四五十篇,領略語感,掌握行文技巧,自然也可以馭文有術。
《古文觀止》初刻於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五月端陽日吳興祚(一六三二至一六九八)撰《序》,稱讚此書:“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厥功豈淺鮮哉!”又雲:“二子才器過人,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於古者深矣。”足見此書的功效,除了選錄名篇精品,考訂聲音點畫之外,編者二人更是汲古功深,善於把握運筆技巧。其後康熙三十七年仲冬浙江文富堂刊本,有二吳合撰的《自序》及吳乘權的《例言》,卻沒有吳興祚的《序》文。二吳《自序》末段雲:
山居寂寥,日點一藝以課子弟,而非敢以此問世也。間有好事者,有所許可輒手錄數則以去,鄉先生見之者必曰:“諸選之美者畢集,其缺者無不備,而訛者無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觀止矣!宜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餘兩人默然相視良久曰:“唯唯,勿敢當,勿敢當。誠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幹首,付諸梓人,以請政於海內君子雲。康熙戊寅仲冬山陰吳乘權(楚材)、吳大職(調侯)氏題於尺木堂。
二吳似未及見吳興祚的《序》,否則何以刪除不錄?此外二吳似亦未及見康熙三十四年的初刻本,到了康熙三十七年可能也隻有稿本而已,而文富堂本可能就是“付諸梓人”的始刻本了。其後《古文觀止》一紙風行,版本亦多,但一般都隻錄吳興祚《序》,卻沒有采用二吳的《自序》,究竟原因何在?或許是吳興祚官大,名氣也大,而二吳隻是沒有多少人認識的教書先生,說來可能也令人泄氣了。《古文觀止》集各選本之大成,分量適中,同時也是兩位教書先生平日課業的教材,二人精思抉奧,故有“觀止”之歎。《古文觀止》三百年來灌溉後學,到現在還是合用的,可是二吳的生平卻比較簡略,所知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