縋(zhuì):懸繩滑出城外。

執事:負責公務的人,指代秦軍。

陪(péi):或作“倍”,增益,動詞。

東道主:省稱東道,即主人。此句原指鄭國是秦國東向發展路上的補給站,也是可以提供服務的人。

行者:行人之官,負責外交工作。

共(ɡōnɡ):同“供”,供應。

焦、瑕:晉地。焦在今河南三門峽巿西郊。瑕在今山西芮城縣南,或說在河南陝縣南。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zhāo)濟,渡河;設版,築城備戰。

何厭之有:厭(yán),同“饜”,滿足。又厭(yàn),憎惡。平去兩讀音義不同。

既東封鄭:向東邊開疆拓土,侵占鄭國。封為動詞。

肆其西封:肆,擴張。拓展西邊的疆土。封為名詞。

闕(quē):損害,削弱。

說(yuè):通“悅”,高興。

子犯:即狐偃,文公之舅,晉大夫。

微夫人:夫(fú),此也,指示代詞。微夫人,沒有這個人。

不知(zhì):欠缺智慧。

譯文

晉侯、秦伯聯軍包圍鄭國,理由是鄭國對晉國無禮,而且又懷有二心,勾結楚國。晉國在函陵駐兵,秦國則在氾水之南集結部隊。

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十分危急了!如果能請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軍一定會退兵的。”鄭伯依從了佚之狐的建議。可是燭之武卻推辭說:“小臣壯年的時候,都比不上別人的才幹。現在年紀大了,大概也沒有什麼作為了。”鄭伯說:“不能早點重用你,這是寡人的過失。但鄭國滅亡了,你也不會好過的。”燭之武答應了,晚上暗中用繩索吊出城外去了。燭之武見到秦伯說:“秦晉二軍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快要滅亡了。如果亡鄭對秦國有利,就請你們的部隊動手了。但是秦國中間隔了晉國,才能到達這塊遠方的邊地,君王也該知道在管理上是有難度的,何必要滅了鄭國而增加強鄰的實力呢?強鄰獲益愈多,那麼君王的利益就會愈少。如果能放過鄭國,就可以將其作為秦國向東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友邦,官員往來經過的時候,我們可以提供足夠的補給,對秦國也沒有害處。而且君王曾經厚待晉君,而晉君也答應了送上焦、瑕二城給秦國,可是早上渡河回到了晉國境內之後,晚上就立即加建防禦工事,君王是一定記得的。唉,晉國又哪會有滿足的時候呢?向東邊伸展侵占了鄭國,自然又想向西邊拓土了。如果不損害秦國,又怎能取得具體的利益呢?損害秦國而使晉國獲益,請君王考慮清楚吧。

秦伯聽了很高興,於是就跟鄭國訂了盟約。下令杞子、逢孫、楊孫協防鄭國守備,然後就撤兵回國去了。

子犯請求截擊秦軍,晉侯說:“不行,沒有這個人的幫忙我也回不了晉國。利用別人幫忙之後又去傷害他,這是不仁不義的行為。得罪了友好的盟國,實在是不智的表現。恃武力去解決問題,打亂了兩國正常的秩序,實在算不上勇武。我們也回國吧。”於是也撤兵走了。

縋(zhuì):懸繩滑出城外。

執事:負責公務的人,指代秦軍。

陪(péi):或作“倍”,增益,動詞。

東道主:省稱東道,即主人。此句原指鄭國是秦國東向發展路上的補給站,也是可以提供服務的人。

行者:行人之官,負責外交工作。

共(ɡōnɡ):同“供”,供應。

焦、瑕:晉地。焦在今河南三門峽巿西郊。瑕在今山西芮城縣南,或說在河南陝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