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東其畝:盡(jìn),全部,去聲;又盡(jǐn),盡量,上聲;俱屬副詞。去上兩讀意義不同。畝,即壟畝,農田間的高畦地帶,多依地勢高下及河川走向製定。齊國壟畝多依南北走向,而郤克則要求全部改為東西走向,以便晉國戰車順利通行。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詩經·大雅·既醉》的詩句,《鄭伯克段於鄢》一文亦見引用。
疆理:疆,劃分經界;理,管理田地,即審視土地的特性。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詩經·小雅·信南山》的詩句。
四王(wánɡ)之王(wànɡ):王有平、去二讀,平聲訓王者,名詞;去聲訓興起、興旺、統一天下等,動詞。四王指虞、夏、商、周四代,故以舜、禹、湯、周文武為四王。或說禹、湯、文、武為四王。
五伯之霸:五伯(bó、bà),伯讀如字入聲,普通話音bó,統領一方的長官;五伯指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或讀去聲,普通話音bà,通作“霸”,諸侯國的盟主,勤於王事,為天子效命。戰國以後則以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為春秋五霸。《孟子·公孫醜上》:“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可見王霸以道德與力征為別。《左傳》所稱的五伯,當以前說為準。
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優優,和緩之貌;遒,積聚。見《詩經·商頌·長發》的詩句。
使(shǐ)臣:使節代表。
腆:豐厚。
以犒從者:犒,犒賞。從(zònɡ),訓隨從、從屬,例如“從者”,去聲;又從(ɡ),訓跟從,例如上文“晉師從齊師”。
震:威嚴。
撓(náo)敗:削弱、摧折。
惠徼:徼(yāo),要求。惠徼指賜福。
舊好:好(hào),訓喜好、友好等,去聲,兼隸動詞和名詞。又好訓好壞之好,形容詞。上去兩讀音義不同。
敝器:指上文的紀甗與玉磬。
餘燼:物體燃燒後餘下的部分,比喻殘兵敗將。
背城借一:背靠城池作最後的決戰。
譯文
晉軍追趕齊軍,由丘輿入境,攻打馬陘。齊頃公派遣賓媚人奉上紀甗和玉磬,並歸還侵占魯、衛的土地。“如果和談不成,那就任憑對方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了。”
賓媚人奉上禮品,晉人不肯言和。郤克說:“一定要以蕭同叔子作為人質,又要齊國境內的壟畝全部改為東西走向。”賓媚人回答說:“蕭同叔子不是普通人,她是齊君的母親啊。從齊晉相對平等的地位來說,她也算是晉君的母親了。先生現在號令天下的諸侯,如果一定要將別人的母親作為人質,這又怎能符合天子的政令呢?而且這是逼人做出不孝的行為了。《詩經》說:‘孝子不會迷失本心,永遠都可以感動他人。’如果真的以不孝的行為來號令諸侯,這不就是敗德之類的表現了?過去先王劃分疆界,治理天下,考察土地的特性,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所以《詩經》說:‘我劃分經界,我管理田地,壟畝有南北走向的,也有東西走向的,各適其適。’現在先生規定諸侯劃分疆界,管理田地,將壟畝全都改為東西走向,隻是方便兵車來往便捷而已,完全不理會土地的特性,這大概都不是先王發布政令的原意吧。
盡東其畝:盡(jìn),全部,去聲;又盡(jǐn),盡量,上聲;俱屬副詞。去上兩讀意義不同。畝,即壟畝,農田間的高畦地帶,多依地勢高下及河川走向製定。齊國壟畝多依南北走向,而郤克則要求全部改為東西走向,以便晉國戰車順利通行。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詩經·大雅·既醉》的詩句,《鄭伯克段於鄢》一文亦見引用。
疆理:疆,劃分經界;理,管理田地,即審視土地的特性。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詩經·小雅·信南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