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叔華將繪畫當做事業來追求。她一生舉辦過多次畫展。大學剛畢業,她的畫作便送往日本參加東京的畫展。上世紀50年代後,她在巴黎、倫敦、波士頓、新加坡等地先後舉辦過多次畫展。她在巴黎的畫展,禮遇極高,被安排在規格最高的塞祿斯基博物館。她將自己30多件繪畫精品和珍藏的元明清文人畫一並展出,讓洋人一睹中國文人畫的風采,在當地引起極大轟動。最令淩叔華難忘的是著名法國傳記作家、法蘭西科學院著名院士、法國藝術學院院長莫洛亞為她的畫展作了錦上添花的序言。莫洛亞稱她是一位“心靈剔透”的中國女性,“在這種富於詩情的繪畫中,山、川、花、竹等,既是固有物體,又表現思想。其中的靜與空白和線條,所表現的並無不同,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人常把書法、繪畫、詩歌融為三位一體的藝術,文人畫便是恰到好處地控製了這三種要素而成的。中國藝術家雖受傳統熏陶,但並不抄襲古人作品,而是努力擺脫窠臼,顯示出自己的境界。他們並不呆板地以模仿自然為能事,而認為重要的是能創造一種詩的意境,所以淩叔華的工夫並不在表現麵上的努力。她畫的那些霧氣溟俶的山巒,兩岸線條模糊得幾乎與光相混的一抹淡淡的河流,用淡灰色輕輕襯托的白雲,構成她獨特的,像在朦朧的夢境裏湧現出來的世界。她的藝術的另一特色,則是她知道怎樣運用她的魅力,寥寥數筆,便活生生地畫出一株幽蘭,一莖木蘭花,或一串蘋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國墨,在潔白的畫麵上,單純、簡捷得幾乎無以複加,幾乎可以說這是一種抽象的筆法。但看她描繪自然的曲線,又能令人憶起這些花枝和花朵的實體,其實,這是由真實的存在發生和傳出來的。”淩叔華的繪畫在國內外有著很高的聲譽。她既善工筆,又善寫意,墨跡淡遠,秀韻入骨,曾被國內外的名家所稱道。美學家朱光潛1945年在《論自然畫與人物畫》一文中對淩叔華的畫,做過精到的論述:“在這裏麵我所認識的是一個繼元明諸大家的文人畫師,在向往古典的規模法度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風懷和細致的敏感。她的取材多半是數千年來詩人心靈中蕩漾涵詠的自然。一條輕浮天際的流水襯著幾座微雲半掩的青峰,一片疏林映著幾座茅亭水閣,幾塊苔蘚蓋著的卵石中露出一叢深綠的芭蕉,或是一彎謐靜清瑩的湖水旁邊,幾株水仙在晚風中回舞。這都自成一個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遠。……她的繪畫的眼光和手腕影響她的文學的作用。……作者寫小說像她寫畫一樣,輕描淡寫,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我們在靜穆中領略生氣的活躍,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來清淨的自我。”齊白石也十分欣賞淩叔華的繪畫,他在看過她的《夜景》後作詩頌揚:“開圖月是故園明,南舍傷離已五春。畫裏燈如紅豆子,風吹不滅總愁人。”淩叔華雖然愛畫,但“文學”也像一隻磁性極強的巨手,牢牢地抓著她,當她在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時候,她的寫作才華就引人注目,其作文常在校刊上發表。當胡適、郭沫若、冰心等人以其各自風格獨特的新詩風靡文壇時,她的創作欲望就像一盆剛剛燃起的火,愈燃愈旺。於是,1924年,在大學裏,在作畫的同時,她開始以白話執筆為文,1月13日在《晨報》副刊上,以瑞唐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女兒身世太淒涼》,接著又發表《資本家之聖誕》及雜感《朝霧中的哈大門大街》等。1925年1月10日,淩叔華奠定她在文壇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後》在《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五期)上發表;3月21日,短篇小說《繡枕》又在同一刊物(第一卷第十五期)發表,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至此她創作的興趣更濃,除在《現代評論》上發表小說外,也在《新月》月刊、《晨報》副鐫、《燕大周刊》、《文學雜誌》、《大公文藝》、《武漢文藝》、《文學季刊》、《開明》、《國聞周刊》及《中國文藝》上發表作品。1928年春,新月書店出版了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花之寺》。
淩叔華將繪畫當做事業來追求。她一生舉辦過多次畫展。大學剛畢業,她的畫作便送往日本參加東京的畫展。上世紀50年代後,她在巴黎、倫敦、波士頓、新加坡等地先後舉辦過多次畫展。她在巴黎的畫展,禮遇極高,被安排在規格最高的塞祿斯基博物館。她將自己30多件繪畫精品和珍藏的元明清文人畫一並展出,讓洋人一睹中國文人畫的風采,在當地引起極大轟動。最令淩叔華難忘的是著名法國傳記作家、法蘭西科學院著名院士、法國藝術學院院長莫洛亞為她的畫展作了錦上添花的序言。莫洛亞稱她是一位“心靈剔透”的中國女性,“在這種富於詩情的繪畫中,山、川、花、竹等,既是固有物體,又表現思想。其中的靜與空白和線條,所表現的並無不同,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人常把書法、繪畫、詩歌融為三位一體的藝術,文人畫便是恰到好處地控製了這三種要素而成的。中國藝術家雖受傳統熏陶,但並不抄襲古人作品,而是努力擺脫窠臼,顯示出自己的境界。他們並不呆板地以模仿自然為能事,而認為重要的是能創造一種詩的意境,所以淩叔華的工夫並不在表現麵上的努力。她畫的那些霧氣溟俶的山巒,兩岸線條模糊得幾乎與光相混的一抹淡淡的河流,用淡灰色輕輕襯托的白雲,構成她獨特的,像在朦朧的夢境裏湧現出來的世界。她的藝術的另一特色,則是她知道怎樣運用她的魅力,寥寥數筆,便活生生地畫出一株幽蘭,一莖木蘭花,或一串蘋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國墨,在潔白的畫麵上,單純、簡捷得幾乎無以複加,幾乎可以說這是一種抽象的筆法。但看她描繪自然的曲線,又能令人憶起這些花枝和花朵的實體,其實,這是由真實的存在發生和傳出來的。”淩叔華的繪畫在國內外有著很高的聲譽。她既善工筆,又善寫意,墨跡淡遠,秀韻入骨,曾被國內外的名家所稱道。美學家朱光潛1945年在《論自然畫與人物畫》一文中對淩叔華的畫,做過精到的論述:“在這裏麵我所認識的是一個繼元明諸大家的文人畫師,在向往古典的規模法度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風懷和細致的敏感。她的取材多半是數千年來詩人心靈中蕩漾涵詠的自然。一條輕浮天際的流水襯著幾座微雲半掩的青峰,一片疏林映著幾座茅亭水閣,幾塊苔蘚蓋著的卵石中露出一叢深綠的芭蕉,或是一彎謐靜清瑩的湖水旁邊,幾株水仙在晚風中回舞。這都自成一個世外的世界,令人悠然意遠。……她的繪畫的眼光和手腕影響她的文學的作用。……作者寫小說像她寫畫一樣,輕描淡寫,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我們在靜穆中領略生氣的活躍,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來清淨的自我。”齊白石也十分欣賞淩叔華的繪畫,他在看過她的《夜景》後作詩頌揚:“開圖月是故園明,南舍傷離已五春。畫裏燈如紅豆子,風吹不滅總愁人。”淩叔華雖然愛畫,但“文學”也像一隻磁性極強的巨手,牢牢地抓著她,當她在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時候,她的寫作才華就引人注目,其作文常在校刊上發表。當胡適、郭沫若、冰心等人以其各自風格獨特的新詩風靡文壇時,她的創作欲望就像一盆剛剛燃起的火,愈燃愈旺。於是,1924年,在大學裏,在作畫的同時,她開始以白話執筆為文,1月13日在《晨報》副刊上,以瑞唐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說處女作《女兒身世太淒涼》,接著又發表《資本家之聖誕》及雜感《朝霧中的哈大門大街》等。1925年1月10日,淩叔華奠定她在文壇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後》在《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五期)上發表;3月21日,短篇小說《繡枕》又在同一刊物(第一卷第十五期)發表,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至此她創作的興趣更濃,除在《現代評論》上發表小說外,也在《新月》月刊、《晨報》副鐫、《燕大周刊》、《文學雜誌》、《大公文藝》、《武漢文藝》、《文學季刊》、《開明》、《國聞周刊》及《中國文藝》上發表作品。1928年春,新月書店出版了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花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