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阿歡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師,這封信頗得其父風韻。

1953年,53歲的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日本東京一家大酒店舉行婚禮。婚後兩人共同生活了20年。

1967年,張幼儀在蘇紀之的陪伴下,回到康橋、柏林這些當年自己住過的地方。蘇醫生大半生在日本度過,從來沒有到過歐洲,張幼儀想帶他去看一看。張幼儀回憶說:“他和我坐在康橋河畔,欣賞這條繞著康橋大學而行的河流,這時我才發覺康橋有多美,以前我從不知道這點。我們還從康橋坐公共汽車到沙士頓,我就隻站在我住過的那間小屋外麵凝視,沒辦法相信我住在那兒的時候是那麼樣年輕。”這次故地重遊歐洲,勾起了張幼儀對往昔歲月的追憶,也讓她覺得有必要讓兒孫輩們了解徐誌摩。之後張幼儀親自赴台,找到徐誌摩當年在《新月月刊》的同仁和好友梁實秋,以及徐誌摩的表弟蔣複璁,希望由他們出麵,為徐誌摩編一套全集,資金由自己來出。1969年,台灣版《徐誌摩全集》出版,作為最早的一套《徐誌摩全集》,此書為後來人們對徐誌摩的研究提供和保存了很多珍貴的資料。

1972年,蘇紀之因為腸癌去世。安葬完丈夫後,張幼儀搬到美國紐約,住在兒子居所附近,過著簡單而有規律的生活。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做45分鍾體操,然後坐下來吃早飯:一碗麥片粥或者一個煮雞蛋。然後看報,探望家人,或者上一些德文、有氧體操、鉤針編織這類給老年人設置的課程。同時也延續著早年的習慣,每星期還會摸上幾圈麻將,允許自己一年有200美元的輸贏。

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也是新月社的成員,他非常欣賞徐誌摩,當年甚至盛裝參加了他和陸小曼的婚禮。多年後,他的孫女張邦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偶然得知自己的姑奶奶張幼儀原來竟是徐誌摩的前妻,於是有了兩個人之間的訪談。沉默一生的張幼儀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向侄孫女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起初,張邦梅將它寫成了畢業論文,之後又擴充為一部傳記文學——《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誌摩的家變》。

在對張幼儀的故事介入越來越深的同時,張邦梅和爺爺張禹九之間也發生了爭執。和張家的其他兄弟一樣,張禹九非常欣賞徐誌摩,認為他以自己的才華給張家帶來了巨大的榮耀。而張邦梅也對爺爺佩服徐誌摩佩服得五體投地,卻不懂得欣賞自己的姐姐感到氣憤。和張邦梅一家待在一起時,張幼儀從來都自由自在,但當有八弟在場的時候,她就會顯得不自然和拘謹,連說話的聲音都發生了變化,尖銳用力,生怕遭到質疑和譏諷,但偏偏張禹九就有把姐姐的意見看得無足輕重的傾向。由於兄長的幫助和自身多年的刻苦努力,張幼儀在社會上獲得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家族中,她卻依然無力改變中國數千年來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以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且張邦梅也提到,爺爺調皮搗蛋愛說笑,張家人都說他這點最像徐誌摩,卻每每被張幼儀正經八百的嚴肅態度壓了下去,這大約也是她和徐誌摩相處時的常情。

兒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阿歡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師,這封信頗得其父風韻。

1953年,53歲的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日本東京一家大酒店舉行婚禮。婚後兩人共同生活了20年。

1967年,張幼儀在蘇紀之的陪伴下,回到康橋、柏林這些當年自己住過的地方。蘇醫生大半生在日本度過,從來沒有到過歐洲,張幼儀想帶他去看一看。張幼儀回憶說:“他和我坐在康橋河畔,欣賞這條繞著康橋大學而行的河流,這時我才發覺康橋有多美,以前我從不知道這點。我們還從康橋坐公共汽車到沙士頓,我就隻站在我住過的那間小屋外麵凝視,沒辦法相信我住在那兒的時候是那麼樣年輕。”這次故地重遊歐洲,勾起了張幼儀對往昔歲月的追憶,也讓她覺得有必要讓兒孫輩們了解徐誌摩。之後張幼儀親自赴台,找到徐誌摩當年在《新月月刊》的同仁和好友梁實秋,以及徐誌摩的表弟蔣複璁,希望由他們出麵,為徐誌摩編一套全集,資金由自己來出。1969年,台灣版《徐誌摩全集》出版,作為最早的一套《徐誌摩全集》,此書為後來人們對徐誌摩的研究提供和保存了很多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