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發現AIDS以來,PCP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成為AIDS患者中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並成為AIDS定義中重要的指征性疾病。在AIDS伴發的肺部感染中主要為PCP,在AIDS屍檢病例中達54%~85%。目前隨著AIDS在世界各地的蔓延流行,卡氏肺孢子蟲的機會致病將成為一個嚴重問題。卡氏肺孢子蟲可長期潛伏於宿主體內成為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而當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時,處於潛伏狀態的卡氏肺孢子蟲即進行大量繁殖,並在肺組織內擴散導致間質性肺炎。AIDS並發PCP者,多因缺氧、呼吸衰竭引起死亡。
【肺孢子蟲特點】
形態卡氏肺孢子蟲傳統性歸類於原蟲,近年認為它是一種不典型的真菌,屬於子囊菌綱。其生活史中主要有滋養體和包囊2種形態。滋養體呈多態性,長為1~5μm,成簇分布,數量較多,胞質為淺藍色,胞核1個,呈深紫色。包囊呈圓或卵圓形,直徑為5~10μm。厚壁,內含8個囊內小體,均呈半月形,大小為1μm×(2~3)μm,對Giemsa染液不著色,經GMS染色後囊壁呈棕色或棕褐色。
生活史卡氏肺孢子蟲在動物肺泡內發育成熟,其發育過程一般分為包囊和滋養體2個階段或2種形態,一般認為細胞內期滋養體為致病階段,成熟包囊為感染階段。成熟包囊經空氣傳播而進入肺內,滋養體從包囊逸出,附著於肺泡上皮細胞,並經二分裂、內出芽和結合生殖等方式進行繁殖,滋養體細胞膜逐漸增厚形成囊壁,進入囊前期,隨後進行分裂,形成囊內小體(又稱子孢子或鐮刀狀體),發育成熟的包囊含8個囊內小體,以後囊內小體脫囊而出形成滋養體。
【致病性】卡氏肺孢子蟲為機會性致病原蟲,對肺組織有高度親和力,可長期潛伏於宿主體內,在機體免疫損傷的條件下致病。PCP的發病機製尚不明確,可能與蟲體附著於肺泡上皮細胞表麵所造成的損傷有關。卡氏肺孢子蟲寄生於肺泡腔內,黏附在Ⅰ型肺泡上皮,可能有利於其從毛細血管中攝取營養物質。肺泡微環境也有利於卡氏肺孢子蟲的增殖。也有人發現,卡氏肺孢子蟲可在肺泡上皮內發育。CD4+淋巴細胞可激活肺泡巨噬細胞並增強其對卡氏肺孢子蟲的吞噬和殺傷功能。在免疫缺陷條件下,在CD4+細胞減少,巨噬細胞功能降低,潛伏性感染轉變為活動性感染,寄生於肺泡內的卡氏肺孢子蟲大量繁殖,引起炎性滲出與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間質增厚,血氣交換功能障礙。卡氏肺孢子蟲一般僅累及肺部,偶可播散至淋巴結、胸腺、腦、肝、脾髒等組織。
【病變特點】
肉眼觀察肺組織往往呈實變狀態,嚴重受累的肺腫大,重量增加,質地充實如肝髒,開胸後不萎縮,灰褐色,切割時阻力增加,置於水中即下沉(浮沉試驗陽性)。
自從發現AIDS以來,PCP的發病率明顯上升,成為AIDS患者中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並成為AIDS定義中重要的指征性疾病。在AIDS伴發的肺部感染中主要為PCP,在AIDS屍檢病例中達54%~85%。目前隨著AIDS在世界各地的蔓延流行,卡氏肺孢子蟲的機會致病將成為一個嚴重問題。卡氏肺孢子蟲可長期潛伏於宿主體內成為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而當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時,處於潛伏狀態的卡氏肺孢子蟲即進行大量繁殖,並在肺組織內擴散導致間質性肺炎。AIDS並發PCP者,多因缺氧、呼吸衰竭引起死亡。
【肺孢子蟲特點】
形態卡氏肺孢子蟲傳統性歸類於原蟲,近年認為它是一種不典型的真菌,屬於子囊菌綱。其生活史中主要有滋養體和包囊2種形態。滋養體呈多態性,長為1~5μm,成簇分布,數量較多,胞質為淺藍色,胞核1個,呈深紫色。包囊呈圓或卵圓形,直徑為5~10μm。厚壁,內含8個囊內小體,均呈半月形,大小為1μm×(2~3)μm,對Giemsa染液不著色,經GMS染色後囊壁呈棕色或棕褐色。
生活史卡氏肺孢子蟲在動物肺泡內發育成熟,其發育過程一般分為包囊和滋養體2個階段或2種形態,一般認為細胞內期滋養體為致病階段,成熟包囊為感染階段。成熟包囊經空氣傳播而進入肺內,滋養體從包囊逸出,附著於肺泡上皮細胞,並經二分裂、內出芽和結合生殖等方式進行繁殖,滋養體細胞膜逐漸增厚形成囊壁,進入囊前期,隨後進行分裂,形成囊內小體(又稱子孢子或鐮刀狀體),發育成熟的包囊含8個囊內小體,以後囊內小體脫囊而出形成滋養體。
【致病性】卡氏肺孢子蟲為機會性致病原蟲,對肺組織有高度親和力,可長期潛伏於宿主體內,在機體免疫損傷的條件下致病。PCP的發病機製尚不明確,可能與蟲體附著於肺泡上皮細胞表麵所造成的損傷有關。卡氏肺孢子蟲寄生於肺泡腔內,黏附在Ⅰ型肺泡上皮,可能有利於其從毛細血管中攝取營養物質。肺泡微環境也有利於卡氏肺孢子蟲的增殖。也有人發現,卡氏肺孢子蟲可在肺泡上皮內發育。CD4+淋巴細胞可激活肺泡巨噬細胞並增強其對卡氏肺孢子蟲的吞噬和殺傷功能。在免疫缺陷條件下,在CD4+細胞減少,巨噬細胞功能降低,潛伏性感染轉變為活動性感染,寄生於肺泡內的卡氏肺孢子蟲大量繁殖,引起炎性滲出與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間質增厚,血氣交換功能障礙。卡氏肺孢子蟲一般僅累及肺部,偶可播散至淋巴結、胸腺、腦、肝、脾髒等組織。
【病變特點】
肉眼觀察肺組織往往呈實變狀態,嚴重受累的肺腫大,重量增加,質地充實如肝髒,開胸後不萎縮,灰褐色,切割時阻力增加,置於水中即下沉(浮沉試驗陽性)。
顯微鏡觀察主要病變為間質性肺炎和肺泡性肺炎,特征為:①在擴張的細支氣管末端及肺泡腔內充滿粉紅色泡沫狀或蜂窩狀物質,泡狀滲出物為蛋白性滲出物,內含蟲體的滋養體和包囊,脫落變性的肺泡上皮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組織細胞或肺泡巨噬細胞。②肺間質充血增厚伴有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嚴重者肺組織發生實變。③病變由卡氏肺孢子蟲在肺泡內大量增殖引起,在嬰幼兒以漿細胞為主,故又稱漿細胞肺炎。在兒童與成人則以淋巴細胞為主,並可見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不伴其他感染者極少見中性粒細胞。④肺泡上皮細胞增生、肥大,部分脫落,Ⅰ型肺泡上皮可有退行性變。應在病灶內仔細檢查有無卡氏肺孢子蟲包囊。在肺組織內確認卡氏肺孢子蟲包囊或滋養體,具有診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