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適合居家,全因其“小”使然:人口不多,不至於擁擠;相對封閉,卻更適於修身養性。假若用現在時髦的新概念包裝,就是“最適宜居住的地方”,當地人民的幸福指數,儼然超出那個大城市成都。
蓮花是眉山特產,城中池塘密布,每年五六月間,蓮花次第開放,香氣飄到了城中的每個角落,全城人民共同分享著花開時節的喜悅。
眉山城在蓮花的包圍當中,別有一番天賦的趣味和美麗。
在蓮花和荷葉間,魚兒自由自在嬉戲於水中,無所掛礙,正如漢樂府之采蓮詩所描述:江南可采蓮,魚戲蓮葉間。靜的蓮,動的魚,相映成趣,倘若有畫師在,把這景色如實描繪,那也絕對是精彩之作。
眉山蘇氏,原籍趙郡,即今河北趙縣,東坡亦常以“趙郡蘇軾”自稱。
蘇洵曾作《蘇氏族譜》,對眉山蘇氏的來龍去脈有過比較清晰的交代: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於官,一子留於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大意是說,唐中宗神龍初年,老蘇家的祖上有個叫蘇味道的人,來眉州當官,後來死於此地,留下一個兒子,由此眉山有了蘇氏,香火不斷,綿延不絕。
這眉山的蘇氏一支,曆經三百年發展,雖非名門望族,倒也算人丁興旺,再加上樂善好施,在當地獲得一定的聲望。
蘇氏家族一路繁衍下來,逐漸形成兩個重要的傳統:其一是淡泊名利,其二是勤儉持家。
淡泊名利,便對做官的興趣不大,對於功名沒有太多的進取心,對經濟亦沒有太多的計較;而勤儉持家,則讓蘇家積聚不少家財,夯實了經濟基礎,因此,蘇家雖算不上眉山的富貴人家,但也已步入小康行列。
這樣的家風持續多年,一路傳承,對蘇氏一門的影響顯而易見。
隻要人們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蘇氏各代傳人身上所具有的這些特質。蘇洵的父親,蘇軾的爺爺蘇序,便是這良好家風的繼承人。
蘇序體格健壯,胸懷開闊,為人平和厚道,生活樸素節儉,深得鄉裏人敬重。蘇序與人交往,不論是士大夫,還是普通百姓,乃至田父野老,都一樣禮貌周到,注重細節,時時顧及別人感受。蘇序有此品格,當受其父蘇杲的影響極深,蘇序評價父親“最好善,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朋友篤於信,鄉閭之人無親疏皆愛敬之”。
對於功名利祿,蘇序亦有著異乎尋常的淡泊態度。他曾有機會爭取到當地的一官半職,但他不但不爭,甚至還說服家人,不要摻和到這件事情當中。
蘇序的生活作風,儉樸到了極致。
他不騎馬,不坐車,常以步行代之。他給出的理由是:路上那麼多老人,人家都是靠雙腿行路,我這個比他們年輕的人,倘若騎馬在大街上招搖,那多不好意思!
蘇序穿衣吃飯,也莫不以節約為第一要義,穿要破舊的衣服,吃要粗食淡飯。無論何時何地,唯有粗衣鄙食,方才可以讓他心安理得。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脫離了勞動人民的本質,沾染上貴族習氣。
眉山適合居家,全因其“小”使然:人口不多,不至於擁擠;相對封閉,卻更適於修身養性。假若用現在時髦的新概念包裝,就是“最適宜居住的地方”,當地人民的幸福指數,儼然超出那個大城市成都。
蓮花是眉山特產,城中池塘密布,每年五六月間,蓮花次第開放,香氣飄到了城中的每個角落,全城人民共同分享著花開時節的喜悅。
眉山城在蓮花的包圍當中,別有一番天賦的趣味和美麗。
在蓮花和荷葉間,魚兒自由自在嬉戲於水中,無所掛礙,正如漢樂府之采蓮詩所描述:江南可采蓮,魚戲蓮葉間。靜的蓮,動的魚,相映成趣,倘若有畫師在,把這景色如實描繪,那也絕對是精彩之作。
眉山蘇氏,原籍趙郡,即今河北趙縣,東坡亦常以“趙郡蘇軾”自稱。
蘇洵曾作《蘇氏族譜》,對眉山蘇氏的來龍去脈有過比較清晰的交代: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於官,一子留於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大意是說,唐中宗神龍初年,老蘇家的祖上有個叫蘇味道的人,來眉州當官,後來死於此地,留下一個兒子,由此眉山有了蘇氏,香火不斷,綿延不絕。
這眉山的蘇氏一支,曆經三百年發展,雖非名門望族,倒也算人丁興旺,再加上樂善好施,在當地獲得一定的聲望。
蘇氏家族一路繁衍下來,逐漸形成兩個重要的傳統:其一是淡泊名利,其二是勤儉持家。
淡泊名利,便對做官的興趣不大,對於功名沒有太多的進取心,對經濟亦沒有太多的計較;而勤儉持家,則讓蘇家積聚不少家財,夯實了經濟基礎,因此,蘇家雖算不上眉山的富貴人家,但也已步入小康行列。
這樣的家風持續多年,一路傳承,對蘇氏一門的影響顯而易見。
隻要人們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蘇氏各代傳人身上所具有的這些特質。蘇洵的父親,蘇軾的爺爺蘇序,便是這良好家風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