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蘇家(2 / 2)

蘇序體格健壯,胸懷開闊,為人平和厚道,生活樸素節儉,深得鄉裏人敬重。蘇序與人交往,不論是士大夫,還是普通百姓,乃至田父野老,都一樣禮貌周到,注重細節,時時顧及別人感受。蘇序有此品格,當受其父蘇杲的影響極深,蘇序評價父親“最好善,事父母極於孝,與兄弟篤於愛,與朋友篤於信,鄉閭之人無親疏皆愛敬之”。

對於功名利祿,蘇序亦有著異乎尋常的淡泊態度。他曾有機會爭取到當地的一官半職,但他不但不爭,甚至還說服家人,不要摻和到這件事情當中。

蘇序的生活作風,儉樸到了極致。

他不騎馬,不坐車,常以步行代之。他給出的理由是:路上那麼多老人,人家都是靠雙腿行路,我這個比他們年輕的人,倘若騎馬在大街上招搖,那多不好意思!

蘇序穿衣吃飯,也莫不以節約為第一要義,穿要破舊的衣服,吃要粗食淡飯。無論何時何地,唯有粗衣鄙食,方才可以讓他心安理得。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脫離了勞動人民的本質,沾染上貴族習氣。

蘇序從骨子裏認定了一件事:我就是一個農民,一個種地的老漢,沒有必要跟大夥兒裝高貴,都是街坊鄰居,五裏八鄉都熟悉,也用不著去裝。不得不說,他的孫子蘇軾後來所以能和各階層人士都打成一片,“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定是受了爺爺潛移默化之影響,在骨子裏,他們都是“不裝”的人。

蘇序最為人稱道的,則是他的扶弱濟貧的高尚人格,有一件事頗能說明問題。

蘇家的田地本不算多,但家人在蘇序的要求下,大部分都用來種了粟。為此,蘇序還特地蓋了一個大糧倉,將這些粟貯存下來。如此幾年累積,竟存了三四千石糧食之多。家人及鄰居都猜不透,蘇序的葫蘆裏到底在賣什麼藥。

每每有人問及,蘇序均笑而不答,那笑容裏,分明還透著一絲神秘。

直到後來的某一年,眉州地方發生大饑荒。蘇序這才揭開謎底:開倉取粟,救濟鄉裏,成為鄉親們活命的及時雨。這三四千石存糧,足夠救活許多人。

蘇序先濟族人,再助外戚,之後救濟佃戶和鄉裏的貧民。

人們這才明白,蘇序所以堅持種粟存糧,實屬未雨綢繆的明智之舉,紛紛對他的先見之明表示欽佩。

有人不解:“救荒何必用粟?”

言外之意是,隻要是糧食都能救荒,又為何多此一舉非要種粟。

蘇序回答說:“粟米堅硬,耐貯藏,不會黴爛。”

由是觀之,蘇序不隻是具有憂患意識的預言家,而且對農業知識有著極為豐富的了解,是了不起的種田高手、農業專家。

蘇序為鄉人稱道的,遠不止此。樂善好施之外,他還有坦蕩的性情,過人的膽量,以及瀟灑的氣度。眉山縣的鄉親提到蘇序,無不豎起大拇指,稱道其人其事。在當地人民心目中,蘇序是個很有威信的老漢。

與鄉裏鄉親相處,蘇序總能把關係搞得十分融洽,他對士大夫尊敬有加,對田父野老亦謙恭有禮,“無貴賤皆得其歡心”。他身上有種與生俱來的魅力,人們與他交往,總會覺得身心舒暢,自然愜意。

蘇序喜歡飲酒,平日裏閑來無事之時,最愛做的,就是與一眾鄉親閑坐在田間地頭,邊喝邊唱。他聲音洪亮高亢,唱得如癡如醉。

他的膽子也大到驚人,當地民間有一神仙,人稱“茅將軍”,掌管著人們的福禍運氣,深受鄉親敬畏。因此,當地人合資建了一座大廟,專門供奉之。蘇序不信這個神,在一次酒醉後,率二十餘人,把茅將軍的像毀掉了,拆了他的廟,令其沒有容身之地,但這位茅將軍也並未顯靈來處罰他。

蘇序不信鬼神,鬼神自然無法近身。

蘇序的個性和人品,對後代兒輩和孫輩,無疑有著強烈的潛在影響,而在蘇軾身上,則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蘇軾兒時看到的聽到的爺爺的言談舉止,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爺爺身上所散發的魅力亦令他著迷。蘇序去世時,蘇軾十二歲,多年之後,他曾請求同門曾鞏為爺爺書寫了一篇墓誌銘。

蘇序生有三兒:長子名澹,早逝;次子名渙,字公群;幼子蘇洵,字明允。蘇渙和蘇洵後來皆成為當地名士,很為老人家長了一把臉。

因為相對穩定和優越的生活環境,生活在蜀地眉州的蘇家世代並沒有人出來做官。其實,不隻蘇家這樣,整個蜀地的風氣,莫不如此。概因相對封閉的四川盆地,社會一向穩定有序,經濟富裕充足,這裏的人們,生就一種享樂的氣質,更找不到太多的理由離開家鄉,到外麵世界去打拚。

在當地,讀書的風氣並不濃厚。

縱觀蘇家世代,在蘇渙蘇洵兄弟之前,喜歡讀書的人幾乎沒有。

這情形一直延續到大宋朝才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