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他發明的這種吃法甚好,猶如吃蟹腿之肉。蘇軾是頑強的人,越在艱苦的條件下,越能生發出創造力,想出好辦法,可以使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可口的食物。
顯見,不管生活如何艱苦,蘇軾自有辦法對付,他樂天知命的天性,每每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他將苦難當作培養樂觀精神的土壤。
數日無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邊沒有朋友。所幸,盡管嶺南於他而言是新鮮之地,但很快,他身邊又聚集了一批朋友,這朋友當中,既有當地的同僚,又有世外的高人,還有普通的百姓,這些人時時陪蘇軾遊山玩水,吟詩作賦,更有的,知他愛喝幾口,便提了自釀的美酒,前來拜會。
現任的惠州太守詹範,與已故的黃州太守徐大受是好朋友,蘇軾貶官黃州時,多受徐大受照顧,而現在,詹範又與蘇軾一見如故。和徐大受一樣,他也常帶了美酒,來與蘇軾分享。除詹範之外,另有不少本地的官員仰慕蘇軾的風範,從而與他交好,比如程鄉縣令侯晉叔,文采氣節頗佳,二人一見傾心,成了知音。
紹聖二年(1095)元宵節,詹太守親自帶了廚師和酒菜,來嘉祐寺陪蘇軾過節,兩人把酒問盞,談笑風生,話題又免不了提及好友徐大受,別有一番感慨。年紀漸長,易對往事生發出許多回憶。
他於山水的愛好,非但沒有改觀,反而更上一層樓。
惠州可以尋到的名山古刹,他一一遊遍,尤喜白水山佛跡岩,遊玩數次,樂而忘返。這裏有一百餘丈的瀑布,“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十分壯觀。此山中還有溫泉,他歡喜沐浴,每次來時,必先浸泡其中,舒活筋骨。
蘇過是十分懂事孝順的青年,也是父親最忠實的遊伴,每每陪老父遊玩,常與老父唱和,父子相處,無半點隔閡,其樂融融。
按照中國的傳統而言,蘇軾已是六十歲的花甲老人,理應老成持重,不苟言笑,更何況作為一代文宗,他更應該端起架子,坐等人家上門拜見。
但他又不是世故的老人,對一切事物的興趣不減,不但交遊往來頻繁,而且還不斷地將個人愛好發揚光大,最令他著迷的,當是做藥和釀酒。
蘇軾對醫藥的興趣,頗有些年頭了,早年在黃州時,曾結交醫學造詣很高的龐常安,並曾下功夫研究;第二次杭州任上,災後疫病流行,他製藥“聖散子”發放民眾,救治無數平民百姓;現在,他開始研究孫思邈的《千金方》,亦頗有心得。
惠州本是缺醫少藥之地,再加上瘴毒流行,對當地人的健康構成極大威脅。在此種情勢下,蘇軾的專業知識派上了實際用場,而他向來又有濟危救困的責任感,所以,當他了解到瘴毒的實情,便去搜購各種所需藥材,製藥以施舍百姓。如遇惠州購買不到的藥材,便托了人到廣州采購。
蘇軾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他發明的這種吃法甚好,猶如吃蟹腿之肉。蘇軾是頑強的人,越在艱苦的條件下,越能生發出創造力,想出好辦法,可以使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可口的食物。
顯見,不管生活如何艱苦,蘇軾自有辦法對付,他樂天知命的天性,每每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他將苦難當作培養樂觀精神的土壤。
數日無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邊沒有朋友。所幸,盡管嶺南於他而言是新鮮之地,但很快,他身邊又聚集了一批朋友,這朋友當中,既有當地的同僚,又有世外的高人,還有普通的百姓,這些人時時陪蘇軾遊山玩水,吟詩作賦,更有的,知他愛喝幾口,便提了自釀的美酒,前來拜會。
現任的惠州太守詹範,與已故的黃州太守徐大受是好朋友,蘇軾貶官黃州時,多受徐大受照顧,而現在,詹範又與蘇軾一見如故。和徐大受一樣,他也常帶了美酒,來與蘇軾分享。除詹範之外,另有不少本地的官員仰慕蘇軾的風範,從而與他交好,比如程鄉縣令侯晉叔,文采氣節頗佳,二人一見傾心,成了知音。
紹聖二年(1095)元宵節,詹太守親自帶了廚師和酒菜,來嘉祐寺陪蘇軾過節,兩人把酒問盞,談笑風生,話題又免不了提及好友徐大受,別有一番感慨。年紀漸長,易對往事生發出許多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