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娛娛人(2 / 2)

蘇軾一向以苦為樂,這是他每逢絕處尚可逢生的訣竅。

在別處生活,雖也曾窮至極點,但還沒有到斷糧的地步,再怎麼艱苦,究竟餓不到肚子,而如今在這海南島上,常出於氣候原因而生斷糧之虞。

元符二年(1099)四月的一場大旱,導致島上米價大漲,眼看著就要絕糧。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蘇軾居然想到道家修行的辟穀法中,有一種龜息法有止餓的功效。其方法是:模仿龜的呼吸,每日淩晨東望朝陽,吞吸初日的陽光,與口水一起咽下。據說此法甚好,不但可以充饑,更可以使身強體壯。

他把這個方法寫下來,與兒子一同練習,借此抵抗饑餓。

日子艱苦,但沒有妨礙他畫餅充饑的樂趣,趁此機會作《老饕賦》,充分懷念那些過去享受過的美食,並以此方法解饞。他精通美食,享受美食,並認為此是人間至樂的一種,這大約也是他與道家和佛家不同的地方。

忍饑挨餓的日子甚是難挨,最難挨的,乃是思想上的寂寞。

他好熱鬧,不可一日無友,不可一日無酒,但剛來海南的那段時間,人地兩生,孤獨和寂寞填充了全部的時間。縱是海南允許私人釀酒,他自己也有這個愛好,但眼下根本沒有一個客人,釀酒又有何用?

他根本提不起精神。

好在,他到昌化兩個月之後,昌化軍使易人,新任的軍使叫張中,張中一至此地,就來拜訪蘇軾了。他早就從別人的口中,聽聞這個名滿天下的文壇領袖被貶於此。

如此人物貶於自己領地,當是自己的光榮。

張中對蘇軾恭敬有禮,與蘇過則相談甚歡,與蘇家父子來往幾次後,張中就與蘇過成為莫逆之交。

二人喜歡下棋,且甚有癮,張中每至蘇家,必與蘇過先廝殺一通,常殺得難分難解,興致十分高昂。蘇軾無事,閑看兩個小輩對弈,自己雖不懂棋,卻也覺得好玩,百觀不厭,並總結出他的棋道哲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這是一種境界。棋局猶如人生,不再以勝敗為出發點,心下便坦然自得。

張中成為蘇氏父子的朋友,對他們的生活也多有關心,他看到蘇氏父子租住的官屋破敗不堪,便以整修官房的名義,將他們居住的房屋修補,使之不再有漏雨之憂。

張中知道老人家寂寞,便又介紹了幾個土著朋友給他,這樣蘇軾才有了幾個熟人。有事無事,便去各家各戶串門兒,閑話家常。慢慢地,蘇軾在當地的熟人也漸漸多了起來。

有了朋友,生活才算走回正常軌道。

現在他上了年紀,若非飲食所造成的困擾,精神氣質比大多數同齡人好不少,這也歸因於他那一套獨特的養生方法。他最喜歡梳頭和沐浴,不要小看了這兩種活動,這是他保持旺盛精力的秘密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之後,他必梳發數遍,梳完之後,精神為之大振,看起來神采奕奕。

梳發簡單,但沐浴成了問題,在這海南島上,無澡盆之類的器物,無法行洗澡之實。無奈,他想出了幹浴的辦法,這個是道家的發明。

夜晚睡在床上,他用兩手不停地撫摩身體,稱之為“幹浴”,這樣的洗澡方式,對個人衛生估計無大好處,但於身體保健而言,卻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即便是看起來有點自欺欺人的“幹浴”,他都已經心滿意足了,自稱“垢淨各殊性,快愜聊自沃”,這便是他眼裏的快意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