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四年(公元1067)
三十二歲,葬父於眉州,居鄉守製。
熙寧元年(公元1068)
三十三歲,居鄉守製,七月期滿。冬,續娶亡妻王弗之堂妹王閏之。
熙寧二年(公元1069)
三十四歲,二月回京,王安石執政,將行新法,因蘇軾的反對言論而結下梁子。
熙寧三年(公元1070)
三十五歲,範鎮推薦蘇軾充諫官,未果。
熙寧四年(公元1071)
三十六歲,王安石創行新法,蘇軾上書反對,王安石為免後患,設計讓親戚謝景溫誣陷蘇軾,蘇軾因此請求外放,通判杭州。
熙寧五年(公元1072)
三十七歲,杭州通判任上,監是年鄉試,十月差往湖州,相度(宋公文用語,意為考慮、分析,觀察估量)堤岸工程,歐陽修去世。
熙寧六年(公元1073)
三十八歲,杭州通判任上,往潤州督察鹽事。
熙寧七年(公元1074)
三十九歲,朝雲進入蘇家,年十二。杭州任期將滿,請調與弟弟蘇轍相近的地方任官,移知密州,十一月到任。
熙寧八年(公元1075)
四十歲,在密州任上,領導當地人民抗旱滅蝗。二月,王安石複相。
熙寧九年(公元1076)
四十一歲,罷密州,知河中府,改知徐州。
熙寧十年(公元1077)
四十二歲,先與弟弟蘇轍相見,而後為長子蘇邁完婚,與蘇轍同赴徐州。八月,徐州大水,蘇軾領導全城軍民抗洪,直到水退,朝廷明令嘉獎。
元豐元年(公元1078)
四十三歲,在徐州任上,修築防水工事,建黃樓。
元豐二年(公元1079)
四十四歲,三月自徐州移知湖州,四月被控以文字譏諷朝政,七月被抓捕,押至京師,下禦史台獄,在獄內遭受非人折磨。
在獄一百三十餘日,神宗輕其罪,責授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三年(公元1080)
四十五歲,赴黃州任所,路遇故友陳季常,至黃州,終日昏昏苦睡。
元豐四年(公元1081)
四十六歲,正月往岐亭訪陳季常。老友馬夢得向官府申請到一塊土地,開始農家的耕作生活,自號“東坡居士”。
元豐五年(公元1082)
四十七歲,寓居臨皋亭。七月遊赤鼻磯,作《赤壁賦》;十月,再遊,作《後赤壁賦》。
元豐六年(公元1083)
四十八歲,居黃州,七月二十七日,朝雲生子,取名蘇遁。
元豐七年(公元1084)
四十九歲,四月得量移汝州之命,遊廬山,訪弟轍,七月過金陵,謁王安石,幼子蘇遁病亡於旅途中,途中上表乞居常州。
元豐八年(公元1085)
五十歲,居常州,八月知登州,十月任命為禮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辭去不準。
元祐元年(公元1086)
五十一歲,遷中書舍人,與宰相司馬光爭役法,得罪司馬氏及門人。
八月,除翰林學士知製誥。
治平四年(公元1067)
三十二歲,葬父於眉州,居鄉守製。
熙寧元年(公元1068)
三十三歲,居鄉守製,七月期滿。冬,續娶亡妻王弗之堂妹王閏之。
熙寧二年(公元1069)
三十四歲,二月回京,王安石執政,將行新法,因蘇軾的反對言論而結下梁子。
熙寧三年(公元1070)
三十五歲,範鎮推薦蘇軾充諫官,未果。
熙寧四年(公元1071)
三十六歲,王安石創行新法,蘇軾上書反對,王安石為免後患,設計讓親戚謝景溫誣陷蘇軾,蘇軾因此請求外放,通判杭州。
熙寧五年(公元1072)
三十七歲,杭州通判任上,監是年鄉試,十月差往湖州,相度(宋公文用語,意為考慮、分析,觀察估量)堤岸工程,歐陽修去世。
熙寧六年(公元1073)
三十八歲,杭州通判任上,往潤州督察鹽事。
熙寧七年(公元1074)
三十九歲,朝雲進入蘇家,年十二。杭州任期將滿,請調與弟弟蘇轍相近的地方任官,移知密州,十一月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