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行走能力
媽媽應該讓孩子堅持行走練習,如果每天堅持練習2~3次,每次走10步左右,這種本領就會一直保持。經過每天的強化練習,孩子在10月前後就能獨立行走。早期站立行走,視野比躺著擴大,認知能力大大加強、加快。但是對早產兒、佝僂病患兒不宜進行“行走”練習。孩子一般從9、10個月開始就喜歡扶著凳子或扶著欄杆走來走去,已經進入了行走的敏感期。如果這個階段發展得好,孩子基本上在1歲或1歲1個月開始就可以走路了。雖然每個孩子會走路的時間早晚會有個體差異,但前期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孩子行走能力的發展。如果孩子在1歲3個月還不是很會走路,而且語言發育不好,很大原因是缺少爬行經驗。孩子從6個月開始爬行,爬行可以促進大腦前庭核的發展,鍛煉前庭平衡能力。而前庭核和語言的發展密切相關。多爬,可以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爬行經驗多的孩子,走路會較早,而且較穩,不容易摔跤。
孩子進入行走的敏感期,但還走得不穩的時候,讓孩子推著物品往前走,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行走的需要,也可以達到自我鍛煉的目的。但是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一定不能給孩子坐學步車,學步車坐多了,會延遲孩子走路的時間。
媽媽不必花心思給孩子買這樣那樣的學步用的工具,助長了孩子身體平衡的依賴性,無法自己掌握平衡的話,他就永遠都無法獨立行走,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自己踢腿行走。
踩線,增強協調性和平衡能力
協調能力指的是人調動全身各個機能使之相互配合完成特定動作。由於腦和神經中樞、神經、肌肉的發育成熟,使之動作也相應地發展起來。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的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現在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孩子的活動空間也變得更加小,玩耍的時間也更加少了。說孩子成長過程中活動範圍受到了嚴重的限製,從而導致孩子感覺統合失調,這是由於身體感官所受刺激的減少所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協調能力差。媽媽在空閑時間要有意識地帶自己的孩子玩遊戲,這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平衡協調能力,還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
如何提高孩子的平衡協調能力
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走直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過這項活動能極大地鍛煉孩子的平衡協調能力。首先媽媽要在地上畫一條直線,讓媽媽沿著直線走,最初因為孩子的方向感不是很強,總是在直線的周圍打轉,此時,媽媽可以拉著孩子的手,陪孩子一起鍛煉,反複幾次過後,孩子就可以走得不錯了。這個遊戲並不完全限定在室內,室外也很適合,但要注意安全。
在踩著石頭過河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盡量地保持身體平衡,避免掉進水裏,這種方法同樣也適用於孩子。準備好彩紙,剪成圓形圖案,散布在地板上。媽媽和孩子一起想象:地板是小湖,散布在上麵的圓形紙片是湖麵上的“小石頭”,踩著這些“石頭”才能走到湖對麵.拿到對麵的玩具。如果沒有踩到“石頭”掉到湖裏,湖對麵的玩具就會相應地減少一個。
剛開始時媽媽要拉著孩子的手做這個遊戲,熟悉之後再讓他自己走,給他一個適應和學習的過程。
訓練孩子走直線
在孩子行走自如的基礎上,媽媽可以讓孩子玩一些走直線的遊戲。比如,你可以把室內地上的五塊地板磚比作橋,讓孩子練習從橋上走,也可以帶孩子到室外,畫一條直線,叫孩子踩著線走,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
孩子的平衡能力發展
孩子應該從保持一定的姿勢,到做各種動作和各種姿勢時都能保持穩定。嬰幼兒時期平衡能力很差,學齡前期是平衡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對這時期的孩子應加強訓練和培養。發展平衡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在低矮平衡木上或窄道上走,要求上體正直,眼視前下方,雙臂側平舉,步幅稍小,動作放鬆;單腳站立或單腳跳方格,要求支撐腳全腳掌著地,兩手側平舉,腿部用力,跳躍時身體隨重心轉移;身體旋轉。要求上體挺直,雙臂自然伸開或叉腰,用單腳或雙腳在原地轉圈。
走直線培養孩子協調性
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一路上有很多有劃的行車線,箭頭之類的白線,媽媽發現小家夥喜歡按著那樣的線走直線。走直線可以鍛煉孩子的專注能力,很多早教課程裏都會安排有走線的環節,看來是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的。盡管我不了解走直線對於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作用,是什麼在吸引著她走直線,但我覺得這其中肯定有原因和好處。於是,每次都會引導小家夥按著直線走,她在前麵走,我在後麵跟著她。坐完搖搖車出來,如果小家夥沒有走直線,我會提醒她一下:“孩子,走直線吧,你在前麵走,媽媽在後麵走!”小家夥往往也會很樂意。家裏有一張相片,是很早之前就拍了,小家夥在地墊上的字母走過來走過去,走了很多遍,實際上這大概是好幾個月前的偶然行為,但現在基本上小家夥已經有這種意識了,所以刻意地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