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寫在前麵的話(1)(1 / 3)

學習壓力從哪裏來

來源一:個人自身的壓力

一些竭盡全力才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看到其他同學快速進步就會感到一種潛在的威脅,害怕失敗;同時,他們對生活中的坎坷估計不足,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缺乏全麵認識,當學習稍有退步或生活中稍有挫折時就會感到力不從心、迷失自我。

有的學生考試前可能已經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如至少考上什麼大學,總分在幾百幾十分以上,甚至各科成績達到多少。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很好,可以激勵自己,但考前要放棄這些念頭。奧運會賽場,哪個運動員不想得金牌?但賽前老是想金牌是不利於水平正常發揮的。據說對參加重大比賽的運動員,有一個專門的心理訓練項目,主要的目的是使運動員在比賽前不去想萬一金牌得不到怎麼辦之類的問題,而是集中精力想我怎樣做才更好。考試前期望過高同樣會使心理壓力增加,對正常的知識學習和運用會起消極的作用。萬一……我該怎麼辦?使自己的心理經常處於一種焦慮狀態,不利於學習,不利於考試的正常發揮。所以,同學們在參加考試時一定要把握住自己,期望不要過高。那麼,應該如何應對個人自身的壓力呢?

首先,正確認識自己。你目前在班級中學校中大概處於第幾位,甚至某學科大概處於第幾位,在考試中最大的可能在第幾位左右,除非超水平發揮。

其次,不要期望超水平發揮。超水平發揮一般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你的期望下,你越是期望,往往就越是失望。

第三,不要期望在強科中拉分。原因很簡單,你的強科不過是相對較強,所以,在強科考試中也很可能有做不出或做不好的題,此時很容易造成心情急躁,使強科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而且也很容易影響其他科目的正常發揮。

我們必須發掘自己,認清自己,然後加以肯定,自信便會悄然而生。充滿自信的你又會有什麼做不到,做不好呢?並非所有名人、富豪都是依靠父輩或繼承了豐厚家財後才將事業推上一個又一個高峰的,假如真是這樣,他們的成功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呢?更多的名流,在發家致富之前都曾經曆過顛沛流離,當他們認清自己的那一刻,人生的轉折點便到來了。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長貝裏奇到開普敦巡視工作。在衛生間裏看到一個年輕的黑人正跪在地板上擦地上的水漬,並且每擦一下,就虔誠地磕一個頭。貝裏奇感到非常奇怪,問他為何如此?青年人說,我在感謝一位聖人,因為是他幫我找到了這份工作,讓我終於有了飯吃。貝裏奇笑了,說我曾遇到一位聖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我可以告訴你他的所在。這個年輕人是個虔誠的錫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幫助,於是便隻身來到了南非一座很有名的山——大溫特胡山。接下來的30天裏,他曆盡千辛萬苦,終於登上了白雪覆蓋的大溫特胡山,他在山頂徘徊了一天,什麼人也沒遇到。年輕人很失望地回來了。他見到貝裏奇後,說的第一句話是:“董事長先生,一路上我處處留意,直至山頂,我發現,除了我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貝裏奇說:“你說得很對,除了你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

20年後,這位黑人成為美孚公司開普敦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名字叫聶姆訥。2002年世界經濟論壇在上海召開,他作為美孚公司的代表參加了大會。當記者問及他傳奇的一生時,他說了一句話:“你發現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遇見聖人的時候。”

是的,當你認清自己的那一刻,你的自信足以克服任何挫折。而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對自己缺乏信心。曾遇見過這樣一件事,街上兩位婦女相對而行,一個撐傘,一個拿傘。當她們擦肩而過時,看見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舉動後,撐傘的把傘收起來拿著,拿傘的把傘打開撐了起來,都否定了自己。

許多名人喜歡自喻:居裏夫人自喻為“釜”;物理學家法拉第自喻為“蠟燭”;魯迅先生則自喻為“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他們都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所以在某個領域中他們獲得了成功。我們需要自己給自己定下價值,然後不斷增值。認清自己,才會別有洞天。

來源二:“溫柔”的壓力

有的父母總是喜歡以言語相逼:“考不上大學,就別進這個家。”有的父母以過分的關心施壓,為了孩子能金榜題名,陪孩子挑燈苦讀,送上牛奶、荷包蛋,跑前跑後,關心備至。

學生看到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豈能無動於衷?於是,原本不輕鬆的心裏又要載上一份沉甸甸的親情,即“溫柔”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