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寫在前麵的話(1)(2 / 3)

在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斯公布的《中美兒童發展》的研究報告中指出,3周歲美國孩子微笑要比同齡中國孩子多55.6%;中國兒童發生內向孤僻、焦慮和社交問題的比例分別比外國兒童高出92%、1.3%和13.8%。卡姆拉斯指出,中國父母往往對獨生子女抱有太大期望,這是令子女內向孤僻,更容易焦慮的主要原因。

家長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本無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許多家長走進了高期望值的誤區:熱衷讓孩子提高智商、上幼兒EMBA班、學打高爾夫球等。但結果如何呢?孩子真的會因為父母為他們苦心創造的“良好環境”而心存感激嗎?真的會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成龍成鳳”嗎?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基本公式:情緒指數=期望實現值/內心期望值。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在期望實現值一定的情況下,內心期望值越高,情緒指數就越低,這樣,人們體驗到的消極情緒就越多。家長的期望和要求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怎麼“玩命”也達不到的情況下,他們便將承受巨大的壓力。卡姆拉斯指出,中國父母在易發怒程度上要比美國父母高出26%,在嚴厲程度上則要高出52.2%;而長期處於被動消極情緒影響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恐懼、自閉、表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等問題,這樣的孩子根本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學習快樂的。

青少年壓力過大會帶來很多負麵的作用。

1這種提高不會是永久性的,即使開始時能超過其他孩子,但當其他孩子也開始學習時,優勢就會消失。即使是短期內在某一方麵較有成就,但是,他們的思維、邏輯、推理能力落後於其他孩子,因為他們是被動的,對學習沒有激情,所以效果不會很好。

2這類孩子因受大人支配太多,指責太多,所以自我激勵感很弱,創造性和想象力受到壓抑,好奇心也受到阻礙,很難發現自我價值。他們因早期受壓太大,承受較多挫折,因此自信心也受到打擊。這種孩子隻是父母的影子,他們認為,父母要我做的事是重要的,而自己要做的事是不重要的。

3這些孩子由於學習壓力太重,失去了童年的樂趣,沒有正常孩子那樣的歡樂,並因此而影響了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的提高及心理的正常發育。

要使青少年健康聰明地成長,他就應該被愛、被尊重、自由自在、有自信心與自尊心。讓孩子成為行為的主導,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尊重他對知識的渴望,了解他的痛苦,而不是強加給他些什麼。有時,父母並不認為自己給孩子施加壓力。雖然他們承認不是在培養神童,但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手段會引起相反的結果。

如何才能了解家長對孩子是否施予過多的壓力呢?

可以觀察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現:

①沒有或很少有時間可以自由玩耍;

②焦慮、緊張、疲勞、易激動,有攻擊行為,經常哭、小聲哭泣、憂鬱,常發脾氣,做事缺乏熱情與興趣;

③睡眠和吃飯存在麻煩;

④頭痛、肚子痛、關節痛以及其他心身症狀;

⑤與其他小孩子玩得不好,或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

如有以上情況,應引起重視,家長要重新評論。

有個很好的案例:

芳芳是一個生長在知識分子家庭的女孩,父母對她的學習都很重視。父親是某大學數學係教師,對數學尤其重視,數學對他來說是非常容易的事,他認為女兒也應如此。在小學低年級,芳芳的數學成績還是較好的,但她在做作業與考試時總有這麼一種傾向:非常害怕做錯,每道題做完總是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使得做作業的速度非常慢。到了中年級,這一傾向產生了影響,她的數學成績開始下降,她成了班中成績不好的幾個學生之一,並因此開始逃學,從而使得成績越來越差。

通過對芳芳的觀察與診斷發現,由於她父母對她施加的壓力過大,使她非常擔心數學學習上遭受失敗,久而久之,使她對數學產生了焦慮與恐懼。這種焦慮與恐懼使其注意力不易集中,影響了學習的速度,跟不上教學進度,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加上其父母又沒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經常責罵她而不是在學習上幫助她,終於使她成為學業不良兒童。

父母對子女的成長總有或高或低的期望,大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將自己滿腔希望寄托在自己生命的延續——孩子身上,試圖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抱負,以證明自己本不是無能之輩,隻不過當初條件受限製而已。瞧,我孩子的成功就足以說明了這一點……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但是這些期望往往沒有基於分析子女的實際能力,導致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在強大的思想包袱麵前,孩子會產生較大的情緒反應,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