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緊,下次一定能夠考上!

過了三年,他進京參加第二次考試。幾天後,他拿著京城同鄉送的慰問品回了家。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是考不上,說啥也沒有用。

參考消息

神童嚴嵩

嚴嵩自幼文思敏捷、讀書過目不忘,在家鄉是小有名氣的神童,連地方官也對他有所耳聞,甚至願意資助他進入縣學。據傳當地知縣曾當麵出上聯考他:“關山千裏,鄉心一夜,雨絲絲。”嚴嵩略一沉思,隨即應對:“帝闕九重,聖壽萬年,天蕩蕩。”這副下聯用白話文理解,就是“皇宮雄偉,皇帝萬歲”之類的馬屁話。雖然那時嚴嵩年紀還小,但他心向廟堂的誌向已可見一斑。

失望的嚴嵩沒有放棄,他確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於是他去考了第三次,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隻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一個善意的玩笑。

老天爺可能覺得嚴嵩先生才學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兩次落榜之後,嚴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試成績——二甲第二名。

一甲隻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國第五。

這個成績實在太好了,嚴嵩驚訝之餘大喜過望,他認為,自己的命運將就此徹底改變。

正德元年(1506),嚴嵩被選為翰林,成為了一名庶吉士,這一年他二十七歲,年少高才,前途遠大而光明——光明時間合計三年。

正德四年(1509),嚴嵩迎來了一個噩耗,他的母親去世了。

嚴嵩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在父親死後,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供他讀書考試。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實在是一場人生悲劇。

但凡是個人,遇到這種事都會悲傷,但嚴嵩卻似乎有點過了頭,他日夜痛哭,傷心過度,差點送了命,經過緊急搶救才活過來。

這還沒完,悲痛至極的嚴嵩又作出了一個更讓人意外的決定,他要辭官回家隱居。

這是一個讓人欽佩的抉擇,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放棄榮華富貴,避開俗世紅塵,隻為紀念自己未能報恩的母親。二十七歲的嚴嵩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嚴嵩回到了老家隱居,但國家並沒有忘記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為國效力。

可嚴嵩拒絕了。他已經過了守製期,卻仍拒不入朝,隻因為另一個理由:

“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當年紅得發紫的錢寧和江彬,嚴嵩有他自己的骨氣:寧可不當官,也決不與小人同流合汙!

那時的嚴嵩,是一個正直的人。

但隱居十年之後,他終究還是答應了一個人的邀約,再次出山為官。並非是他出爾反爾,隻是因為這個人他無法拒絕。

此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嚴嵩看來,楊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楊廷和看來,嚴嵩是難得的人才。而更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會試,點中嚴嵩卷子,對其讚揚有加,並成為他老師的人,正是楊廷和先生。

不要緊,下次一定能夠考上!

過了三年,他進京參加第二次考試。幾天後,他拿著京城同鄉送的慰問品回了家。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是考不上,說啥也沒有用。

參考消息

神童嚴嵩

嚴嵩自幼文思敏捷、讀書過目不忘,在家鄉是小有名氣的神童,連地方官也對他有所耳聞,甚至願意資助他進入縣學。據傳當地知縣曾當麵出上聯考他:“關山千裏,鄉心一夜,雨絲絲。”嚴嵩略一沉思,隨即應對:“帝闕九重,聖壽萬年,天蕩蕩。”這副下聯用白話文理解,就是“皇宮雄偉,皇帝萬歲”之類的馬屁話。雖然那時嚴嵩年紀還小,但他心向廟堂的誌向已可見一斑。

失望的嚴嵩沒有放棄,他確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

於是他去考了第三次,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隻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一個善意的玩笑。

老天爺可能覺得嚴嵩先生才學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兩次落榜之後,嚴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試成績——二甲第二名。

一甲隻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國第五。

這個成績實在太好了,嚴嵩驚訝之餘大喜過望,他認為,自己的命運將就此徹底改變。

正德元年(1506),嚴嵩被選為翰林,成為了一名庶吉士,這一年他二十七歲,年少高才,前途遠大而光明——光明時間合計三年。

正德四年(1509),嚴嵩迎來了一個噩耗,他的母親去世了。

嚴嵩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在父親死後,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供他讀書考試。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實在是一場人生悲劇。

但凡是個人,遇到這種事都會悲傷,但嚴嵩卻似乎有點過了頭,他日夜痛哭,傷心過度,差點送了命,經過緊急搶救才活過來。

這還沒完,悲痛至極的嚴嵩又作出了一個更讓人意外的決定,他要辭官回家隱居。

這是一個讓人欽佩的抉擇,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放棄榮華富貴,避開俗世紅塵,隻為紀念自己未能報恩的母親。二十七歲的嚴嵩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嚴嵩回到了老家隱居,但國家並沒有忘記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為國效力。

可嚴嵩拒絕了。他已經過了守製期,卻仍拒不入朝,隻因為另一個理由:

“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當年紅得發紫的錢寧和江彬,嚴嵩有他自己的骨氣:寧可不當官,也決不與小人同流合汙!

那時的嚴嵩,是一個正直的人。

但隱居十年之後,他終究還是答應了一個人的邀約,再次出山為官。並非是他出爾反爾,隻是因為這個人他無法拒絕。

此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

在嚴嵩看來,楊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楊廷和看來,嚴嵩是難得的人才。而更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會試,點中嚴嵩卷子,對其讚揚有加,並成為他老師的人,正是楊廷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