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不是吃素的,趙文華上書後不久,他就得到了消息,但他的反應卻十分怪異,不但沒找趙文華算賬,也不上書辯解。
因為他已有了絕對的把握,籌劃已久的行動即將開始,狼土兵已經到位,各路大軍也已到齊,隻等他一聲令下,就發動總攻。
有凶悍的狼土兵助陣,張經相信他會取得勝利,而到那時,捷報將是對趙文華攻擊的最好回應。
看上去是正確的,實際上是錯誤的。
誌得意滿的張經沒有想到,在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應對中,有著兩個小小的疏漏:他並沒有真正看懂那份告狀的奏疏,而更重要的是,他低估了趙侍郎的水平。
作為嚴黨的主力成員,趙文華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事實上,張經即將開始的軍事行動早在他的預料之中,但他仍然敢在此時上書,是因為他已料定,此書一上,張經如不勝,尚有活路,如若戰勝,則必死無疑!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缺錢花的倭寇耐不住寂寞,開始大舉向嘉興進犯,卻就此掉入了陷阱。
張經等待良久的機會終於到來,他當即調集手下大軍水陸並進,在王江涇與敵軍遭遇,大破倭寇,斬殺敵一千九百餘人,史稱“王江涇大捷”。
這是東南自倭亂以來的最大勝仗,張經十分得意,當即寫下告捷文書送往京城,等待著朝廷的封賞。
事實證明,這次朝廷的辦事效率相當之高。沒過多久,張經就等到了他應得的賞賜,不是金銀財寶、高官厚祿,而是兩個人,具體說來是兩個錦衣衛。
他們送給張總督的見麵禮是一副閃亮的鐐銬,然後大聲傳達了皇帝大人的賀詞:“經(張經)欺誕不忠,著令入京問罪!”
張經的腦袋有點亂,明明自己打了勝仗,怎麼就成了“欺誕不忠”?
張總督之所以一頭霧水,是因為他並不清楚趙文華那份奏疏的奧妙。
王江涇大捷
嘉靖剛看到這份黑材料的時候,起初並不在意,直到他順手交給了身邊的一個人——嚴嵩。
嚴嵩自然明白趙兒子的意圖,當即展現了他的表演功底,做沉思狀良久,突然換上了一副憂國憂民的表情,開始痛斥倭寇侵害百姓的慘狀,最後指出主題——擁兵自重,坐觀倭亂,都是張經惹的禍。
嘉靖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當即下令緝拿張經回京。
諭令下達後不久,張經的報捷文書就送到了,看似張經就要涉險過關。但正如趙文華所料的那樣,嘉靖作出了一個十分缺心眼兒的判斷:
“張經著實可惡,聞文華劾,方一戰!”
混跡江湖三十多年的嘉靖同誌就這樣完蛋了。經過多年的磨礪,他的脾氣個性以及各種權術花招,早已被嚴黨摸得一清二楚,現在也隻能是被玩沒商量了。
張經倒了,李天寵也沒戲了,這對難兄難弟手拉手上了刑場,一同被殺。
趙文華兌現了他的諾言。李天寵死後不久,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關係,破格再破格,短短一個月,就把七品基層禦史胡宗憲直接提拔為四品右僉都禦史,並巡撫浙江。從芝麻官到封疆大吏,其晉升速度堪比飛毛腿導彈。
趙文華十分欣賞胡宗憲,因為胡宗憲的出眾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對自己的支持。但胡宗憲卻不喜歡趙文華,因為在他的眼中,趙文華著實不是個東西。
胡宗憲是一個身世並不簡單的人,他出生在豪門望族。六十年前,他的曾祖胡富考中進士,還曾經擔任過正部級幹部——南京戶部尚書,顯赫一時。
望族出身的胡宗憲是一個天才,他二十二歲中舉,二十六歲中進士,無論在地方還是軍隊,無論是處理政務還是平息叛亂,他都顯現出了非同尋常的才能。
參考消息
冤死的抗倭猛將
雖然趙文華遞上了黑狀,嘉靖也確實生氣,但他一開始並沒打算殺了張經,無非是拖出去打幾十大板再削官為民。這時候,嚴嵩卻適時在背後傳了個小道消息:“我聽人說,張經養寇不戰,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趙文華跟胡宗憲去打仗,贏了還被他冒領了軍功。”嘉靖立刻大怒,養寇不戰,當然是萬死難贖其罪。雖然張經養寇的行為經過查證確有其事,但畢竟起到了穩定海防的作用,令倭患難以為大。可就是因為嚴嵩這句話,張經、李天寵被問斬,天下人冤之。
混跡政壇多年,胡宗憲很清楚趙文華和他的幹爹是些什麼貨色,這幫人幹活不足,整人有餘,實在是一幫垃圾。
然而,問題在於國家大權就掌握在這群垃圾的手中,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胡宗憲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很現實。
於是當不學無術的趙文華來到浙江,當張經、李天寵都對其嗤之以鼻時,胡宗憲意識到了其中蘊藏的機會。
所以他接近了趙文華,對他的到來表示歡迎,不顧旁人的鄙視和議論,拜會他,巴結他,耐心地聽著他自吹自擂,並伴著逢迎的笑臉。雖然他很清楚,眼前這個唾沫橫飛的人,隻是一個惡棍加白癡的合體。
對於出身高貴、有著強烈道德感的胡宗憲而言,這是一種讓他極其惡心的應酬,但他依然賣力地表演著。
因為在他的心中,有著報效國家的使命,有著救濟黎民的責任,因為在他接受詔令,前往浙江之前,曾立下這樣的誓言:
“此去浙江,不平倭寇,不定東南,誓不回京!”
傳說中的高手
胡宗憲眼睜睜地看著張經、李天寵被陷害,被處死,然後在眾人的指責聲中坐上了浙江巡撫的寶座,沒有絲毫的避諱和慚愧。
相反,他很得意。人見人怕、權傾天下的嚴黨,原來是如此的愚鈍。趙文華、嚴嵩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被他利用,為他鋪路,而在此之後,這個最為強大的政治集團將成為他的後盾,去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