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自序 換一條人生賽道(1 / 1)

可惜,打聽的人都不知情,而我給Fay發的後台留言,也一直沒有得到回複。

站在查爾斯河的橋上,看著哈佛的紅牆,感慨人生的奇妙,一個不經意出現的人,可能會影響另一個人的整個未來。

我自己的本職工作是金融,這個職業離錢近,離欲望近,容易陷入焦慮、浮躁、膨脹,眼睛裏帶著血。

而每周一更的文字,是在發泄內心腫脹,是在反省平日言行,是在窺探內心魔鬼,也是在細數這一路的歲月腳印。

不管是資源互換,還是商業變現,公眾號除了帶來這些附加價值,最核心、最重要的,則是它記錄了這幾年自己的路程,好的壞的情緒,光榮和低穀;濃縮了在香港留學、在香港工作、在北上深等一線城市所看到的世界和所有的衝擊與思考。

之前在網上有個很熱的帖子,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當自己是那個看世界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看過外麵的世界,才會以為自己所能看到的範圍就是世界的樣子。

我開始接觸不同的行業、有意思的人,金融圈的,創投圈的,新媒體圈的,了解在北上深這些一線城市中的精彩和不安。

開始明白做投行和谘詢的人,看到的都是光鮮,看不到的都是苟且,背後是數不盡的加班、電話會議和出差。

開始明白很多年輕人往往都低估了大城市的殘酷性,被太多的感性文字熏染從而過度美化了城市的精彩。

開始明白,認知是最大的障礙,時間是唯一的風險。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幾年離開體製後在外麵世界的日子,除了“野蠻生長”,我找不到更準確的形容。

職場轉型之大、成長速度之快,就像互聯網的說法—三個月就是一年。就像完全換了條賽道,還意外地實現了彎道超車。

有時候回頭看看過去和現在,怎麼自己腳下的路,還冒著熱氣。

所以把這幾年的經曆呈現給這個世界,有自己的事故,也有別人的故事。

這本小書,提供了我看世界的一個角度,如果能給你帶來一些共鳴和感悟,就已經滿足。

可惜,打聽的人都不知情,而我給Fay發的後台留言,也一直沒有得到回複。

站在查爾斯河的橋上,看著哈佛的紅牆,感慨人生的奇妙,一個不經意出現的人,可能會影響另一個人的整個未來。

我自己的本職工作是金融,這個職業離錢近,離欲望近,容易陷入焦慮、浮躁、膨脹,眼睛裏帶著血。

而每周一更的文字,是在發泄內心腫脹,是在反省平日言行,是在窺探內心魔鬼,也是在細數這一路的歲月腳印。

不管是資源互換,還是商業變現,公眾號除了帶來這些附加價值,最核心、最重要的,則是它記錄了這幾年自己的路程,好的壞的情緒,光榮和低穀;濃縮了在香港留學、在香港工作、在北上深等一線城市所看到的世界和所有的衝擊與思考。

之前在網上有個很熱的帖子,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當自己是那個看世界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看過外麵的世界,才會以為自己所能看到的範圍就是世界的樣子。

我開始接觸不同的行業、有意思的人,金融圈的,創投圈的,新媒體圈的,了解在北上深這些一線城市中的精彩和不安。

開始明白做投行和谘詢的人,看到的都是光鮮,看不到的都是苟且,背後是數不盡的加班、電話會議和出差。

開始明白很多年輕人往往都低估了大城市的殘酷性,被太多的感性文字熏染從而過度美化了城市的精彩。

開始明白,認知是最大的障礙,時間是唯一的風險。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幾年離開體製後在外麵世界的日子,除了“野蠻生長”,我找不到更準確的形容。

職場轉型之大、成長速度之快,就像互聯網的說法—三個月就是一年。就像完全換了條賽道,還意外地實現了彎道超車。

有時候回頭看看過去和現在,怎麼自己腳下的路,還冒著熱氣。

所以把這幾年的經曆呈現給這個世界,有自己的事故,也有別人的故事。

這本小書,提供了我看世界的一個角度,如果能給你帶來一些共鳴和感悟,就已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