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未來,跳槽的頻率會越來越高,而跳槽的風險和成本會越來越低。一是因為基於生存的壓力會越來越小,工作的意義很少是為了解決溫飽地活著,更多是為了探索人生價值的意義。尤其對於現在的“90後”,時間已經證明,“90後”不是“腦殘”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們對於人生,對於職業,有著自己的判斷和姿態。如果覺著一份工作沒有提升價值,不有趣,不能滿足自己的成長和價值觀,可能說不幹就不幹了。當年的我們太保守,太扭捏,而他們更無所顧慮,更敢想敢做。和他們聊天,總有種過不了多久,我們這些老人家要給他們小後生打工的深深焦慮感—世界是他們的。
最近開始接觸創投圈,接觸了很多有想法的“90後”,他們好些都是從投行、谘詢、500強、體製內跳出來自己創業,做一番事業的。問原因,有些說是感覺自己原來的崗位太老氣了,太無聊了。或者當他們覺得碰到職場晉升的天花板後,並不選擇耐心地熬著,而是直接出來。既然不能up,那就主動out唄,大有一種“老子不陪你玩兒”的霸氣感。
哪有什麼穩定,奢望什麼歸屬,我們都是一座城市裏的孤島,我們是自己的島主。
“雇員製”會暗淡,“合夥製”會發光。未來招人,除了用薪水外,一定要畫一張大餅,構一片藍圖,建一個平台,說隻要你有能力,就使勁耍吧。
有人說,公司不可能消失。大家在一起辦公,效率更高,溝通更好呀—額,這也不一定吧。
從溝通的角度,電話會議、視頻會議確實比不上麵對麵溝通更加直接和有效。但另一方麵,說白了,現在大家的時間都被互聯網工具碎片化了,也就是所謂的碎片化生存。如今的我們很難找一整塊時間,完全不受外界幹擾。我自己印象中,能有這種時間的場合—往往是在飛機上的幾小時。所以我雖然經常飛,卻並不反感在飛機上的“無聊”時光,反而特別珍惜這段萬米高空平流層的與世隔絕。上麵沒有Wi-Fi,沒有信號,沒有社交(除非旁邊人找你搭訕)。在一整塊時間裏,你可以安靜地碼字(我確實好些文章都是在空中碼完的),或者心無旁騖地看一部電影,或不被打擾地讀一本書。
而在公司裏,表麵上是有八個小時,但辦公室的八卦,社交軟件的往來,都會不定時地切斷和耗掉整塊工作時間。而且上下班來回的時間,也是另一種時間上的損失。我相信未來上班時間會變得越來越彈性和靈活。未來更多崗位的需求和設置,是以項目、以KPI為驅動,而不是以上班時間來衡量。
另一方麵,工作和生活的場景分界線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有可能晚上一個人在家辦公的效率,比白天一堆人在辦公室效率還高。而且現在辦公是無固定場景的。有電腦和手機的地方就能辦公,在家裏書房,在小區星巴克,在酒店,在動車上,在飛機上—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我相信在未來,跳槽的頻率會越來越高,而跳槽的風險和成本會越來越低。一是因為基於生存的壓力會越來越小,工作的意義很少是為了解決溫飽地活著,更多是為了探索人生價值的意義。尤其對於現在的“90後”,時間已經證明,“90後”不是“腦殘”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們對於人生,對於職業,有著自己的判斷和姿態。如果覺著一份工作沒有提升價值,不有趣,不能滿足自己的成長和價值觀,可能說不幹就不幹了。當年的我們太保守,太扭捏,而他們更無所顧慮,更敢想敢做。和他們聊天,總有種過不了多久,我們這些老人家要給他們小後生打工的深深焦慮感—世界是他們的。
最近開始接觸創投圈,接觸了很多有想法的“90後”,他們好些都是從投行、谘詢、500強、體製內跳出來自己創業,做一番事業的。問原因,有些說是感覺自己原來的崗位太老氣了,太無聊了。或者當他們覺得碰到職場晉升的天花板後,並不選擇耐心地熬著,而是直接出來。既然不能up,那就主動out唄,大有一種“老子不陪你玩兒”的霸氣感。
哪有什麼穩定,奢望什麼歸屬,我們都是一座城市裏的孤島,我們是自己的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