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囤積奇貨,隻為竊國(3 / 3)

呂不韋拉著異人從後門出來,當他們跑到城門時,趙國人已經接到秦國派兵攻打邯鄲的密報,正在關閉城門。呂不韋急忙跑上前,對守門的軍官說:“我們倆有筆買賣很急,要到楚國去,請軍爺方便一下。”說著把包袱裏的黃金遞了上去,那位軍官一看足有五六百金,忙招呼正在關門的士兵說:“他們有急事到楚國,放他們過去。”他們就這樣逃出了邯鄲城。回到鹹陽後,他們便急忙去拜見華陽夫人。

此時,華陽夫人正坐臥不安,秦國大軍已經向邯鄲開拔。她知道,如果兩國交兵,趙國必殺異人,自己的一番心血便付之東流。尤其聽了上次呂不韋的話,更使她為自己未來的命運擔憂。她在屋裏來回踱著步子,甚至埋怨安國君為什麼不攔住秦國軍隊。正在此時,門人進來報告,說有位楚國人和一個商人求見。

華陽夫人一見來人,非常驚喜,眼前站著的兩個人正是呂不韋和異人。她見異人穿了一身楚服,以為是異人故意這麼穿的,不無感慨地說:“我本是楚國人,我兒是因為體諒我的心思,才作的這個打扮吧。真是個孝子,我一看這衣服便想起故國,你就改名叫子楚吧。”異人連忙叩頭謝恩。

從此之後,華陽夫人與子楚便以母子相稱。子楚經過呂不韋的教導,已經變得十分乖巧,還連帶幾分狡猾。他每天進宮向華陽夫人請安,十分殷勤。

幾年後,秦昭王病死,58歲的太子安國君嬴柱登上了王位,華陽夫人被冊封為王後,立32歲的子楚為太子。子楚當了太子之後,地位和權勢盛極一時,趙國為了討好子楚,交結秦國,便派人把趙姬和10歲的嬴政送回秦國。

安國君登上王位之後,因為呂不韋護送公子有功,被留在鹹陽,但是沒封他什麼官爵。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早日兌現“盈千萬倍之利”的買賣,呂不韋用重金賄賂孝文王身邊的侍從,偷偷在他的飯食中放了慢性毒藥,三個月後,孝文王便一命歸天,子楚即位登基,是為莊襄王。又尊華陽王後為太後,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後。立趙姬為王後,嬴政為太子。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擁立”之功,子楚按照原來的密約,任呂不韋為相國、金印紫綬,封為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附近十萬戶封賞呂不韋做采邑。呂不韋以千金之本錢,終於獲千萬倍之盈利。他終於從商界步入了政界,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

其實呂不韋爭奪權力的方式也並不奇特,靠擁立太子奪得權力的例子不勝枚舉,隻是呂不韋采用了商人的手段,使這場爭權的活劇更富有戲劇性。

呂不韋掌握了秦國的大權之後,他十分清楚他此時的地位並不穩固。且不說子楚兄弟們與他的明爭暗鬥,就以自己一個商人,隻憑三寸不爛之舌,再就是花了點銀兩便當上了宰相,別說朝中大臣不服,就是自己心裏也覺得對不住這相國之位。但是既然當上了,就要保住這相位。於是他開始極力籠絡人才,借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他開始招攬各諸侯國的名士、謀士、奇人怪傑作為自己的賓客,他不僅有相國之位,又有十萬戶采邑,對賓客的待遇十分優厚,再加上此時秦國是七雄中最大的,秦之最終統一中國隻是個時間問題,所以天下豪傑之士紛紛趕來,把作為呂不韋的門客當成了一種榮譽。這些門客大多是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之士,為呂不韋出謀進言,使呂不韋明白了許多為政之道。他此時也懂得了,必須牢牢地掌握軍隊,才是鞏固政權的關鍵所在。

呂不韋決定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心腹親信,他在這方麵不僅有眼力,而且還很會玩權術。他沒有找那些功高名盛的將軍,而是首先選中了被信陵君打敗不久的敗軍之將蒙驁。此時蒙驁因兵敗,被置於一邊不用,整天消磨在酒中。作為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心裏自然覺得羞愧難當,因此意誌消沉,準備就此混過餘生。當呂不韋親自登門拜訪,請其重新出山做前鋒將軍時,他激動得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呂不韋絕對不用庸人,他選擇敗軍之將蒙驁作心腹是從兩個方麵考慮。第一,蒙驁為人忠勇剛毅,曾經戰功赫赫,被信陵君打敗有個中原因,確是將才。第二,蒙驁此時正是走入逆境,如果重新重用,他便會產生知遇之恩,定會忠心不貳。

有了蒙驁、王翦等一批虎將作為自己在軍隊中的親信,呂不韋於是著手計劃對外用兵,以進一步掌握、控製軍權。

呂不韋掌握了軍政大權,國家的事務便都由他進行處理,莊襄王子楚坐享榮華富貴。他與王後趙姬整日在後宮飲酒作樂,由於縱欲過度,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自從呂不韋來到秦國,4年間死了3個國君,因此史有傳說,是呂不韋搞的鬼,是他為了爭權所采取的步驟之一。但卻又無史料以證,姑且存疑。但莊襄王確實是死了。

前246年,呂不韋扶持太子嬴政繼承王位,即後來的秦始皇。趙姬被尊為太後。尊奉呂不韋為相國。國王年紀尚小,因此國家大事,全由呂不韋決策。趙姬讓嬴政尊稱呂不韋為“仲父”。國家的大權全部落在了呂不韋手中,他成了秦國的真正主宰,他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去按照自己的意圖從事各種活動。此時秦統一六國已基本上成為定局,他正在思索著統一六國後秦帝國長治久安的問題。他常常與門客們討論如何為大一統的新型國家建立一套可行的製度,並在理論上進行探討。他不拘哪門哪派,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呂不韋派人分別記錄下來,由他最後編定,並寫了前言,定名為《呂氏春秋》。全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160篇,20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