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太監宰相,欺君壓臣(1 / 3)

李輔國因為擁立有功,青雲直上,肅宗任命他為太子詹事、判元帥府行軍司馬。從此,李輔國掌握了朝廷禁軍,成了肅宗的心腹大員。接著肅宗又把宣傳詔命、文奏、符璽、軍號等全都交給了他,這樣李輔國便獲得了軍政大權。

為了鞏固已經得到的權力,李輔國懂得,自己出身卑賤,必須取得周圍人的好感,同時也必須有可靠的同盟者支持。這個同盟者必須也是皇帝身邊的人,能夠對皇帝施加影響才行。最後他選中了一個人,就是皇帝身邊的張良娣。

早在肅宗做太子的時候,李林甫為了廢太子,製造了韋堅一案,玄宗認為太子與韋堅之間確有不尋常的關係,太子李亨畏懼不已。因為太子妃是韋堅的妹妹,為了表示自己決心割斷與韋氏家族的聯係,慌忙上表請與韋妃離婚,逼得太子妃做尼姑。當時太子身邊有一姓張的侍妾,長得也很俊俏,便納為良娣(太子內官)。在隨玄宗逃難之際,張良娣時時伴在太子身邊。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張良娣便在外屋就寢,太子問她這是為什麼,她機靈地說:“如果遇到不測,我在外屋可以擋住敵人,殿下便可從後門逃走。”真是患難見真情,太子聽了她的話,心裏十分感動,難得她在離亂中的一片忠心。從此他對張良娣格外厚愛。

李輔國為了得到張良娣的支持,首先就是要取得她的好感。平時李輔國想盡辦法討好她,因此事事對她曲意逢迎。恰好此時張良娣也在物色幫手,她見李輔國權傾朝野,深得肅宗寵信,對自己又是百般依附,可為自己所用。二人各懷心腹事,一拍即合。原來這張良娣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李佋。肅宗對這個孩子非常喜歡,封他為興王。張良娣因受寵於肅宗,便想借自己現在的勢頭,讓肅宗將來立兒子為太子,這樣也可牢固自己以後在宮中的地位。於是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李輔國和張良娣互相勾結起來。

李輔國首先要鏟除阻礙自己繼續向上爬的敵人,而張良娣首先要清洗掉兒子將來做太子可能遇到的阻礙。他們經過密謀之後,確定第一個要鏟除的是肅宗的長子李俶,因為按照封建製度,長子首先是太子的人選。第二個要鏟除的便是肅宗的第三個兒子李倓。因為李倓當時被封為建寧王,他很有頭腦,看問題也十分尖銳,尤其遇事敢言,由於他平時對李輔國的所作所為十分反感,更看不慣張良娣幹預朝政,有時私下裏提醒肅宗,對張良娣和李輔國的話要加以分析,不可過分偏聽偏信。他的話不知怎麼傳到了張良娣、李輔國耳中,他們又氣又怕,對李倓恨之入骨。他們擔心李倓的話會引起肅宗的警覺,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於是張良娣和李輔國密謀,先讓張良娣在肅宗眼前吹風,然後由李輔國進讒言,兩麵夾擊,他們向肅宗說:“建寧王對皇上沒有讓他當兵馬大元帥十分不滿,怨氣十足,現在他心懷不軌,企圖謀害兵馬大元帥廣平王。”肅宗聽了非常氣憤,他因為對張良娣的感激和對李輔國的過分信任,也不去調查是否屬實,立即下詔處死李倓。他以為皇子之間爭權奪位是常有的事,殺死李倓可以警示其他皇子,根本想不到這是二位心腹合謀害自己的兒子。李倓對父皇偏信奸人的話十分失望,尤其他不顧父子之情,聽風是雨,對自己慘下毒手更感傷心,於是服藥自盡。聽到皇上賜建寧王李倓死的消息,滿朝大臣都感到十分震驚,他們怎麼也弄不懂,皇上為何無緣無故要處死李倓,趕緊進宮勸諫,但建寧王李倓已經含冤九泉。就這樣,耿介忠直的皇子成了張、李專權的第一個犧牲品。張良娣、李輔國十分順利地除掉李倓之後,開始陰謀實施第二個計劃,利用同樣的方式陷害廣平王李俶,但是由於大臣們的竭力保護,他們的陰謀才沒有得逞。

李輔國因為擁立有功,青雲直上,肅宗任命他為太子詹事、判元帥府行軍司馬。從此,李輔國掌握了朝廷禁軍,成了肅宗的心腹大員。接著肅宗又把宣傳詔命、文奏、符璽、軍號等全都交給了他,這樣李輔國便獲得了軍政大權。

為了鞏固已經得到的權力,李輔國懂得,自己出身卑賤,必須取得周圍人的好感,同時也必須有可靠的同盟者支持。這個同盟者必須也是皇帝身邊的人,能夠對皇帝施加影響才行。最後他選中了一個人,就是皇帝身邊的張良娣。

早在肅宗做太子的時候,李林甫為了廢太子,製造了韋堅一案,玄宗認為太子與韋堅之間確有不尋常的關係,太子李亨畏懼不已。因為太子妃是韋堅的妹妹,為了表示自己決心割斷與韋氏家族的聯係,慌忙上表請與韋妃離婚,逼得太子妃做尼姑。當時太子身邊有一姓張的侍妾,長得也很俊俏,便納為良娣(太子內官)。在隨玄宗逃難之際,張良娣時時伴在太子身邊。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張良娣便在外屋就寢,太子問她這是為什麼,她機靈地說:“如果遇到不測,我在外屋可以擋住敵人,殿下便可從後門逃走。”真是患難見真情,太子聽了她的話,心裏十分感動,難得她在離亂中的一片忠心。從此他對張良娣格外厚愛。

李輔國為了得到張良娣的支持,首先就是要取得她的好感。平時李輔國想盡辦法討好她,因此事事對她曲意逢迎。恰好此時張良娣也在物色幫手,她見李輔國權傾朝野,深得肅宗寵信,對自己又是百般依附,可為自己所用。二人各懷心腹事,一拍即合。原來這張良娣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李佋。肅宗對這個孩子非常喜歡,封他為興王。張良娣因受寵於肅宗,便想借自己現在的勢頭,讓肅宗將來立兒子為太子,這樣也可牢固自己以後在宮中的地位。於是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李輔國和張良娣互相勾結起來。

李輔國首先要鏟除阻礙自己繼續向上爬的敵人,而張良娣首先要清洗掉兒子將來做太子可能遇到的阻礙。他們經過密謀之後,確定第一個要鏟除的是肅宗的長子李俶,因為按照封建製度,長子首先是太子的人選。第二個要鏟除的便是肅宗的第三個兒子李倓。因為李倓當時被封為建寧王,他很有頭腦,看問題也十分尖銳,尤其遇事敢言,由於他平時對李輔國的所作所為十分反感,更看不慣張良娣幹預朝政,有時私下裏提醒肅宗,對張良娣和李輔國的話要加以分析,不可過分偏聽偏信。他的話不知怎麼傳到了張良娣、李輔國耳中,他們又氣又怕,對李倓恨之入骨。他們擔心李倓的話會引起肅宗的警覺,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於是張良娣和李輔國密謀,先讓張良娣在肅宗眼前吹風,然後由李輔國進讒言,兩麵夾擊,他們向肅宗說:“建寧王對皇上沒有讓他當兵馬大元帥十分不滿,怨氣十足,現在他心懷不軌,企圖謀害兵馬大元帥廣平王。”肅宗聽了非常氣憤,他因為對張良娣的感激和對李輔國的過分信任,也不去調查是否屬實,立即下詔處死李倓。他以為皇子之間爭權奪位是常有的事,殺死李倓可以警示其他皇子,根本想不到這是二位心腹合謀害自己的兒子。李倓對父皇偏信奸人的話十分失望,尤其他不顧父子之情,聽風是雨,對自己慘下毒手更感傷心,於是服藥自盡。聽到皇上賜建寧王李倓死的消息,滿朝大臣都感到十分震驚,他們怎麼也弄不懂,皇上為何無緣無故要處死李倓,趕緊進宮勸諫,但建寧王李倓已經含冤九泉。就這樣,耿介忠直的皇子成了張、李專權的第一個犧牲品。張良娣、李輔國十分順利地除掉李倓之後,開始陰謀實施第二個計劃,利用同樣的方式陷害廣平王李俶,但是由於大臣們的竭力保護,他們的陰謀才沒有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