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一種叫天兵天將型。這款婆婆大多來自農村,幹農活起家,沒什麼文化。她們也不太敢跟兒媳婦對著幹,尤其衛生習慣和育兒觀念和兒媳婦天差地別。她們稀裏糊塗的不曉事,待幾個月找不到菜市場,記不得孩子吃多少,分不清哪個毛巾擦臉哪個洗澡,出門不懂距離遠近,散步不看天氣暖涼,自己能吃能睡,對孩子就是一個字:吃!孩子不舒服了也不察覺,你下班問她孩子今天幹什麼了,就三個字:沒幹啥。好處是凡事不走心,你跟她不對付,她睡一覺就全忘了,明天接茬兒該幹啥幹啥;壞處也在這不走心,一件事交待八百遍,還是記不住,孩子的衣服、鞋帽放在哪兒永遠記不住。遇到年節要回鄉,你還得裝扮她,燙頭發、買衣服、穿新鞋,否則回去她臉上不好看。
還有一種婆婆叫生不逢時型。人挺能幹,也很懂道理,挺好相處的。可是就是年紀大了,身體不行精力也不夠,心強力不強,能照顧好自己不給兒女添麻煩都是好福氣。真來看孩子,也就是給看著別摔了,連帶出門散步都是不放心。抱不動,追不上,看不住,能給做個飯,兒媳婦都得心存感激。喂奶看不清瓶子刻度,榨汁機不會用,微波爐不會用,熱水器不會用,耳朵背,剛還說著話就能忽然睡著了。遇到這樣的婆婆,除了感慨自己沒早點生,以及揮之不去的內疚感,還能怎麼辦?
兒媳和婆婆的問題,就是兩個人之間的問題。有多少姑娘們連和自己的媽媽多住幾天都要抓狂,和一個長期被妖魔化的人物短兵相接,過度防禦的情況總是難免。更何況,確實有毫無理由完全沒法相處的婆婆,這就像你總有個無法相處的同事和上司一樣。如果有人問我:“帶孩子最需要什麼?”唯一的答案,就是“耐心”。耐心地觀察,耐心地交流,耐心地跟他耗,耐心地教他說話、走路,耐心地忍受他不斷地挑戰你的耐心極限。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能跟婆婆耐心一點呢?原因很簡單:耐心都被熊孩子耗盡了。可是耐心仿佛肌肉,越鍛煉越多。怎麼鍛煉呢?無非一個“忍”字。吞下去一千個忍字,不還口,不說話,不評價。忍過三年,孩子就進幼兒園,就當修個閉口禪。
但奇妙的事情就在這裏。忍著忍著,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忍過去的,而是你真的無所謂了、看開了、接受了。你不是在辛苦地承受這件事,而是你當真覺得這不是一件事。宰相的肚子不是天生那麼大,而是被無數的委屈、不平、不甘心和不服氣撐大的。你不是理解了別人,而是理解了自己,理解了我要什麼:我就是要兒子安全健康地長大。如果找不到更好的選擇,那麼必須接受婆婆,強行接受。兩代人之間的事情不需要理解,接受就好。無論如何,孩子總會長大,這一切都會過去的。
可惜光明的前途,卻並不會撫平道路的曲折。因此,我下麵這段話真的特別重要:如果遇到前來吐槽婆婆的姐妹,拜托大家,千萬別搬出愛啊、理解啊、遷就啊、寬容啊、責任啊、修為啊這些大道理去雞湯她,你就熱湯熱飯熱心腸,聽聽她吐槽,跟著她一起罵罵人、出出氣。她不是不懂道理,而是長久的辛苦耗盡了她的耐心。她突然崩潰了,她要的不是聽你給她講道理,而是需要個地方發泄一下,然後自我修複,過一陣就好了。她會帶著你的理解和支持,滿血複活,抖擻精神,回去繼續修煉她那百忍成鋼的媽媽生涯。
來自星星的兒媳婦
我有一個朋友剛當了新媽媽,因為離得近,就去婆婆家住了。還不出月子,有天晚上給我發短信說比較苦惱,說婆婆帶孩子比較嬌寵,她孩子現在鬧覺,不抱不睡,問我她該怎麼辦。
我看了第一個反應是:親愛的,這世界上就沒有不鬧覺的孩子啊。沒當過媽媽的人很難理解小朋友為什麼不能自主入睡,必須要抱睡、奶睡、含睡、舔睡、哄睡、陪睡,總之就是不能自己好好睡。你也可以不理他,讓他哭夠了、哭累了就睡了,可是這實在太殘忍了。
影視劇裏那種哼著搖籃曲、輕拍著孩子入睡的場麵,要等孩子大一點才能實現。至於那種在床鈴的陪伴下安然入睡的孩子,我估計有,但我是真沒見過。尤其月子裏的孩子,多多少少需要人抱著哄。
我現在一字不差張口就能背誦的古詩叫《春江花月夜》,你隻要給我任意起個頭,我就能給繼續背到完。為什麼呢?因為抱著兒子哄睡覺實在太枯燥了,就一步一個字,背古詩。《春江花月夜》描述的景色極美,又沒有憂國憂民、大開大合的敘事情節,平仄又漂亮,春夜、江花,海霧迷離,夜風有無,很能衝淡那些哄睡夜晚的枯燥。基本上我背到第三遍時,兒子就迷迷糊糊要睡覺了。現在回想起來,在那間隻能容得一步半的鬥室度過的夜晚,搖搖曳曳也是一些不可追回的時光。
書歸正傳,我朋友認為,是婆婆把孩子帶得太嬌氣,孩子才會鬧覺。這明顯是個誤解。但我也知道,她說的不是這回事,一定是有別的不如意和磕碰她說不出口,所以我說:孩子都鬧覺,大一點就好了,不過你可以試著放一放,看看能不能讓他習慣躺著自己睡著。
另外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半歲體檢時發現體重偏輕,我倆坐著聊天,就說起婆婆給輔食太早,又給得有調料,孩子就很不愛吃奶,愛吃飯。吃飯時,家裏人還愛逗,逗著吃誇著吃,總是不能安安靜靜地吃一頓。她懷疑這是不是孩子體重偏輕的原因。我想了想,也沒敢太支持她。因為小孩子個體差異很大,又受遺傳的影響,發育有早有晚,這都太正常了。但我自己對給孩子飯裏加調料這件事,確實持保留意見。“輔食”之所以叫“輔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食物還是以奶為主,不愛吃奶還是不太行,畢竟奶更適合嬰兒的生長發育。但我知道,她說的也不是體重偏輕的事情,而是對婆婆帶孩子的方式不太認同。大概從輔食添加,到喂養方式和交流方式,雙方都有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