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萬步,即便是信息不對等,假如存在代價不大的補救措施那也不錯:有的人結婚了才發現婚姻不適合自己,可以選擇離婚;有些人工作了發現工作不適合自己,於是辭掉工作當個江湖神仙;有些人出家了發現舍不掉塵緣,於是蓄發又還俗了;有些人投身科學發現不能解決終極問題,於是轉回頭又信仰上帝了……雖然走了彎路,但至少兜兜轉轉總能走回頭路。可我沒看見過哪個女人生完了發現自己不適合當媽媽然後還能塞回去的——當然也有一甩手跑掉的。還是那句話:代價太大。
所以我寫了十萬字,把這一年的體驗寫出來了,而且將焦點放在新媽媽的成長和蛻變上。最初之所以叫《文藝女青年孕產育指南》係列,那意思完全自我揶揄。
因為在我的理解裏,作為個體的“文藝女青年”,其基本特征就是百無一用。除了看書、寫字,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傷春悲秋外,完全沒有現實幹預能力:既不適合婚姻,更不適合生育。
而作為消費概念的“文藝女青年”,代表的是一種自我虛構的生活範式,其中包含著資本社會的利益指向——不論是消費的,還是被消費的。這裏麵既包含該如何穿衣、如何選擇所謂有“格調”的飲品、如何選擇景色自拍以及如何自拍,甚至都已經出現“文藝女青年必讀書”這種提法了。當這一個詞開始對人強買強賣某種“腔調”,並努力使之成為驕之於他人的時髦時,在我的理解裏,它就是在剝奪人的自由,在設定樊籠、在濾鏡般的柔美中逐漸掠奪一個活生生的人對現實的敏感和自我的觀照,把個體驅趕到一個標簽之下。
而所謂“指南”,更無從談起,因為是個人狹隘體驗,既沒有普遍性,也沒什麼可操作性。如果說有什麼貼合之處,那就是,這組文章寫到一半,我的書出版了,而我也被冠以“文藝女青年”的稱號了——你說這是不是現世報?
最後,這是一本“不對之書”。不知道書籍是不是都應該致力於寫下所謂“對”的人和事,我所寫的內容在寫完不久就有很多被證明是“不對”了:曾經焦慮過的,過了三兩個月發現完全沒必要焦慮;所擔心的,也許在第二天就發現其實是庸人自擾。所以這本書的問題在於,看完之後你會憂心忡忡,經曆之後卻發現並非如此。
另外,不知道一本書是不是應該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和享受,而不是相反?可是,讀我這本書必定是越看越焦慮。這麼說吧,它是提前“亮”,是殺威棒,說的都是最糟的情況,你並不一定都會經曆,而且我祝願你都別經曆。在這個意義上,我寧可它是一本“不對之書”。
退一萬步,即便是信息不對等,假如存在代價不大的補救措施那也不錯:有的人結婚了才發現婚姻不適合自己,可以選擇離婚;有些人工作了發現工作不適合自己,於是辭掉工作當個江湖神仙;有些人出家了發現舍不掉塵緣,於是蓄發又還俗了;有些人投身科學發現不能解決終極問題,於是轉回頭又信仰上帝了……雖然走了彎路,但至少兜兜轉轉總能走回頭路。可我沒看見過哪個女人生完了發現自己不適合當媽媽然後還能塞回去的——當然也有一甩手跑掉的。還是那句話:代價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