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底二路
河界下第三條橫線,進攻將、帥的險要道路。
28.肋道
也稱“兩肋線”,因在中線左右,形似人體的兩肋,故名。棋盤中通常用“四”“六”(紅方)或“4”“6”(黑方)來代表,均為對局雙方攻守的要道線。
29.兵行線(卒林線)
棋盤中“河界線”下麵的第一條橫線,兵、卒就擺在這條線上。
30.九宮
帥(將)活動區域,即棋盤的“米字格”,當對方的棋子在接近自己的九宮時,通常要轉攻為守。
31.宮頂線
兵行線(卒林線)後麵的那條橫線,因是“九宮”的頂線,故得名。
32.底線
棋盤兩端的第一條橫線。
33.對局
雙方下棋稱“對局”,亦叫“對弈”。
34.全局
指對局的全部過程。包括“開局”“中局”“殘局”三個階段。
35.局麵
也稱“盤麵”,指對局中某一階段雙方棋子分布的狀態。通常包括“先手”“後手”“優勢”“平穩”“對攻”“複雜”“簡化”“均勢”等。
36.起著
開局第一招。
常見的走法有:當頭炮,走卒,跳馬,飛象。第一步不應該走帥(將)或車,否則不利於取勝。
37.勝勢
對局中,一方多子在子力上明顯占有優勢,或者局勢的大局已經明確下來,勝利在望。
38.勝定
對局中,一方多子並占優勢,另一方少子,又無手段反擊或變化,形成必敗的局勢。其多子並占優勢的一方稱此棋局為“勝定”。
39.絕殺
對局中,一方下一著要將死對方,而對方又無法解救,稱“絕殺”。
40.羊角士
把仕(士)支在九宮上角,稱“羊角士”,是防守的一種方法。
41.花士象
或稱“花仕相”。指對局中雙仕相或雙士象在中線聯防時左右分開的一種形式。
42.單缺仕(士)
對局中,有雙相(象)而缺一仕(士),稱“單缺仕(士)”。
43.單缺相(象)
對局中,有雙仕(士)而缺一相(象),稱“單缺相(象)”。
44.允許著法
對局中,凡是單方麵走出的“長兌”“長獻”“長攔”“長跟”“一打一閑”“二閑”等,都稱為“允許著法”。
45.閑著
一種適宜於對局相持階段的著法,就算走子也不起進攻作用,目的在於等待時機。
46.空著
毫無作用的一著棋,容易貽誤戰機,導致輸棋。
47.吃
在己方各棋子一步能夠走到的位置上有敵方的棋子存在,可根據需要和可能性,己方棋子進駐該據點並將該敵子去掉,叫做“吃子”。一方的每個棋子均有“吃”的權利和“被吃”的可能。炮吃子時必須中間隔一子而吃下一子,即俗稱“炮打隔子”除帥(將)外,其他棋子都可以聽任對方吃,或主動送吃。
48.殺
凡走子企圖在下一著“照將”或連接“照將”,使對方無法解救者稱為“殺”,也稱“要殺”“叫殺”“做殺”等。
49.解殺
凡走子直接化解對方之殺著者,謂之“解殺”,若“解殺”同時給予對方“殺”,則稱“解殺還殺”(“解將還將”同理)。
50.捉
凡走子到可以攻擊敵子的位置,企圖下一著將其吃掉者稱“捉”。
51.打
凡屬“將”“殺”“捉”統稱為“打”。
52.兌
凡讓一個有保護的棋子在先失後得的情況下企圖和對方棋子等價交換者稱為“兌”,而吃掉敵子後同樣作出等價的犧牲者也稱為“兌”。如主動讓己方有保護的棋子走至和對方同類棋子相對峙(互相可吃對方)的位置,總稱為“邀兌”。
53.獻
為達到一定目的,主動送子給敵方吃稱為“獻”。
54.攔
凡一方走子企圖阻礙對方棋子移動而又不具有捉的作用者稱為“攔”。
55.跟
凡一方用棋子從一個方向牽住對方有保護的棋子,企圖限製其行動自由,而又不具有捉的作用者稱為“跟”。
56.有根子和無根子
凡有其他棋子保護的棋子稱為“有根子”,無其他棋子保護的棋子稱為“無根子”。
57.子力價值
各棋子本身在象棋戰略戰術中所具有的實力地位稱為“子力價值”。
58.第一反擊
當一方被“打”時,為了“解打”,把直接造成打的棋子或其他棋子吃掉,使其計劃落空的著法,稱為“第一反擊”。
59.長兌
凡走子形成步步邀兌者稱為“長兌”。
60.長獻
凡走子形成步步獻吃者稱為“長獻”。
61.長攔
凡走子形成步步阻攔敵子者稱為“長攔”。
62.長跟
凡走子形成步步牽製敵方有保護的棋子者稱為“長跟”。
63.二打一還打
凡一方走出二打的棋,另一方為了解打走出一打一閑的棋稱為“二打一還打”。在這種情況下,二打方要變著,否則判負。
64.多打對多打
凡一方走“二打”以上的棋時,另一方相應的棋也是二打以上者稱“多打對多打”。
65.中宮炮
開局時首著走出炮二平五或炮八平五。它的戰略意義在於中路突破,又稱為“中炮”或“當頭炮”。
66.過宮炮
開局時首著走出炮二平六或炮八平四。它的戰略用意是集中子力於一側,以求局部的子力優勢,並控製四、六路要道,掩護馬出河頭。
67.斂炮
開局時首著走出炮二平三或炮八平七,使炮藏於卒底,斂而不揚,伺機進襲,故稱“斂炮”。
68.過宮斂炮
開局時首著走出的炮二平七或炮八平三,有過宮炮兼斂炮雙重作用,故稱“過宮斂炮”,此著又名“金鉤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