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問世後有多種版本,今據《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參考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版本點校而成。點校本書首先對全書進行句逗,繁體字改為簡化字,異體字、古今字改為現通行規範字,錯字則予以更正,將正確的字放在錯字後麵的括號中。為保持原貌和中醫特色,能不改動的字詞盡量不改,一些中醫學中常用或含義特殊的字尊重原意,如“髒”、“腑”一律用“藏”、“府”二字。
《四庫全書》本之《難經本義》有少量字、句和章節的缺漏,書中注以“闕”或“缺”,今據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版本增補,並用括號標明。
於莉英 2007年5月22日
難經本義張序
醫之為道聖矣!自神農氏,凡草木金石可濟夫夭死劄瘥,悉列諸經,而八十一難自秦越人推本軒岐、鬼臾區之書,發難析疑,論辯精詣。鬼神無遁情,為萬世法,其道與天地並立,功豈小補也哉!且夫以人七尺之軀,五藏百骸受病,六氣之沴,乃係於三指點按之下,一呼一吸之間,無有形影,特切其洪、細、濡、伏若一發,苟或謬誤,則脈生而藥死之矣。而可輕以談醫,而可易以習醫邪?寓鄞滑伯仁,故家許,許去東垣近,蚤為李氏之學,遂名於醫,予雅聞之,未識也。今年秋,來遺所撰《難經本義》,閱之,使人起敬。有是哉,君之精意於醫也。條釋圖陳脈絡尺寸,部候虛實,簡而通,決而明。予雖未嚐學,而思亦過半矣。嗚呼!醫之道,生道也。道行,則生意充宇宙,澤流無窮,人以壽死,是則往聖之心也。世之學者,能各置一通於側,而深求力討之,不為良醫也者幾希。嗚呼!越人,我師也。伯仁不為我而刊諸梓,與天下之人共之,是則伯仁之心也。故舉其大指為序。
至正二十五年龍集甲辰十月既望,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製誥國史張翥序。
難經本義劉序
粵自神農咀百藥,而寒溫辛酸甘苦品製之宜,君臣佐使之用,具諸本草,治藥者於焉依據。由黃帝作《素問內經》,凡受病根源俞府,皆切脈而知,故秦越人因之,設為八十一難問答,究竟精微,盡醫師之道焉。世之醫者,率熟胗而察腓,而審證,而治藥。若《難經》一書,誠大本領,苟不由《難經》而出,其亦庸醫乎?餘觀注《本草》者,若今東陽朱彥修氏所著,已無餘蘊;而解《難經》者,不知其幾家;求諸精詣,十無一二。許昌滑君伯仁甫挾岐黃之術,學出於東垣李先生,精於胗而審於劑者也,愈屙起痼,活人居多。餘坐落足疾,人人治而弗痊。有言伯仁善治法,餘致之,聽其議論,皆自《難經》而來,迥異於世之言醫者,豈異哉!究理義之精微,眾人固弗識也。因出示所述《難經本義》二卷,發前人所未發之旨,首列圖,後疏本義。蓋其人者積學二十餘年,凡醫之書,無不參考,而折衷己意各條問答之下。於戲!其用心亦仁矣。得之者可以趨黃帝、岐伯之庭而問崆峒壽域也。雖然,吾聞之,望而知其病者謂之神,聞而知者謂之聖,又問而知之謂之工,至於胗脈淺深、呼吸至數,而後能療治者,得巧之道焉。神、聖、工詎得見矣?今所求者巧耳,於巧之中又不可以言語文字傳者,若扁之起虢、緩之視膏肓,於《難經》乎何有?然與否也,吾其審於伯仁甫雲。
該書問世後有多種版本,今據《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參考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版本點校而成。點校本書首先對全書進行句逗,繁體字改為簡化字,異體字、古今字改為現通行規範字,錯字則予以更正,將正確的字放在錯字後麵的括號中。為保持原貌和中醫特色,能不改動的字詞盡量不改,一些中醫學中常用或含義特殊的字尊重原意,如“髒”、“腑”一律用“藏”、“府”二字。
《四庫全書》本之《難經本義》有少量字、句和章節的缺漏,書中注以“闕”或“缺”,今據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版本增補,並用括號標明。
於莉英 2007年5月22日
難經本義張序
醫之為道聖矣!自神農氏,凡草木金石可濟夫夭死劄瘥,悉列諸經,而八十一難自秦越人推本軒岐、鬼臾區之書,發難析疑,論辯精詣。鬼神無遁情,為萬世法,其道與天地並立,功豈小補也哉!且夫以人七尺之軀,五藏百骸受病,六氣之沴,乃係於三指點按之下,一呼一吸之間,無有形影,特切其洪、細、濡、伏若一發,苟或謬誤,則脈生而藥死之矣。而可輕以談醫,而可易以習醫邪?寓鄞滑伯仁,故家許,許去東垣近,蚤為李氏之學,遂名於醫,予雅聞之,未識也。今年秋,來遺所撰《難經本義》,閱之,使人起敬。有是哉,君之精意於醫也。條釋圖陳脈絡尺寸,部候虛實,簡而通,決而明。予雖未嚐學,而思亦過半矣。嗚呼!醫之道,生道也。道行,則生意充宇宙,澤流無窮,人以壽死,是則往聖之心也。世之學者,能各置一通於側,而深求力討之,不為良醫也者幾希。嗚呼!越人,我師也。伯仁不為我而刊諸梓,與天下之人共之,是則伯仁之心也。故舉其大指為序。
至正二十五年龍集甲辰十月既望,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製誥國史張翥序。
難經本義劉序
粵自神農咀百藥,而寒溫辛酸甘苦品製之宜,君臣佐使之用,具諸本草,治藥者於焉依據。由黃帝作《素問內經》,凡受病根源俞府,皆切脈而知,故秦越人因之,設為八十一難問答,究竟精微,盡醫師之道焉。世之醫者,率熟胗而察腓,而審證,而治藥。若《難經》一書,誠大本領,苟不由《難經》而出,其亦庸醫乎?餘觀注《本草》者,若今東陽朱彥修氏所著,已無餘蘊;而解《難經》者,不知其幾家;求諸精詣,十無一二。許昌滑君伯仁甫挾岐黃之術,學出於東垣李先生,精於胗而審於劑者也,愈屙起痼,活人居多。餘坐落足疾,人人治而弗痊。有言伯仁善治法,餘致之,聽其議論,皆自《難經》而來,迥異於世之言醫者,豈異哉!究理義之精微,眾人固弗識也。因出示所述《難經本義》二卷,發前人所未發之旨,首列圖,後疏本義。蓋其人者積學二十餘年,凡醫之書,無不參考,而折衷己意各條問答之下。於戲!其用心亦仁矣。得之者可以趨黃帝、岐伯之庭而問崆峒壽域也。雖然,吾聞之,望而知其病者謂之神,聞而知者謂之聖,又問而知之謂之工,至於胗脈淺深、呼吸至數,而後能療治者,得巧之道焉。神、聖、工詎得見矣?今所求者巧耳,於巧之中又不可以言語文字傳者,若扁之起虢、緩之視膏肓,於《難經》乎何有?然與否也,吾其審於伯仁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