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有一年,重光赤奮若之歲臘月既望,奉直大夫溫州路總管管內務農兼防禦事天台劉仁本敘。

難經本義揭序

《素問》、《靈樞》,醫之大經大法在焉,後世諸方書皆本於此。然其言簡古淵涵,未易通曉,故秦越人發為八十一難,所以推明其義也。然越人去古未遠,其言亦深,一文一字,意周旨密,故為之注釋者亦數十家,但各以臆見而卒無歸一之論,或得此而失彼,或舉前而遺後,非惟自誤,又以誤人,識者病焉。許昌滑君伯仁,篤實詳敏,博極群書,工於醫者三四十年,起廢愈痼,不可勝紀,遂晝惟思夕,旁推遠索,作《難經本義》二卷,析其精微,探其隱賾,鉤其玄要,疑者辯之,誤者正之,諸家之善者取之,於是《難經》之書,辭達理明,條分縷解,而《素問》、《靈樞》之奧,亦由是而得矣。夫人之生死係於醫,醫之本原出於經,經之旨不明,其害可勝言哉!然則伯仁之功,豈小補者耶?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工部郎中揭汯序。

自序

《難經本義》者,許昌滑壽本《難經》之義而為之說也。《難經》相傳為渤海秦越人所著,而《史記》不載。隋、唐《書》《經籍》、《藝文誌》,乃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豈其時門人弟子私相授受,太史公偶不及見之耶?考之《史記正義》及諸家之說,則為越人書不誣矣。蓋本《黃帝素問》、《靈樞》之旨,設為問答,以釋疑義。其間榮衛度數、尺寸部位、陰陽王相、藏府內外、脈法病能與夫經絡流注、針刺俞穴,莫不該備。約其辭,博其義,所以擴前聖而啟後世,為生民慮者,至深切也。曆代以來,注家相踵,無慮數十,然而或失之繁,或失之簡,醇疵淆混,是非攻擊。且其書經華佗煨燼之餘,缺文錯簡,不能無遺憾焉。夫天下之事,循其故則其道立,浚其源則其流長,本其義而不得其旨者,未之有也。若上古《易》書本為卜筮設子,朱子推原象占作為《本義》,而四聖之心以明,《難經本義》竊取諸此也。是故考之《樞》、《素》,以探其原,達之仲景、叔和,以繹其緒。凡諸說之善者,亦旁搜而博致之,缺文斷簡,則委曲以求之,仍以先儒釋經之變例而傳疑焉。於乎時有先後,理無古今。得其義斯得其理,得其理則作者之心曠百世而不外矣。雖然,斯義也,不敢自謂其已至也,後之君子見其不逮,改而正之,不亦宜乎!

至正辛醜秋九月己酉朔,自序。

難經本義凡例

一《難經》正文,周仲立、李子野輩擅加筆削,今並不從。

一紀齊鄉於《經》中“盛”字多改作“甚”字,豈國諱或家諱有所避耶!蓋昧於臨文不諱之義也。今不從。

一《經》中錯簡衍文,辨見各篇之下,仍為缺誤總類,以見其義。

一《八十一難經》,隋、唐《書》《經籍》《藝文誌》俱雲二卷,後人或理而為三,或分而為五,今仍為二卷,以複書誌之舊。楊玄操複為十三類以統之,今亦不從,說見後《彙考》中。

一《本義》中引諸書者,具諸書之名;引諸家者,具諸家之名;其無所引具及愚按、愚謂者,則區區之臆見也,其設為或問亦同。

一《本義》引諸家之說,有以文義相須為先後者,有以論說高下為先後者,無是二者,則以說者之世次為先後雲。

一《難經》八十一篇,蓋越人取《內經》、《靈樞》之言,設為問答。前此注家,皆不考所出,今並一一考之。其無可考者,於七難內發其例。

難經本義彙考

《史記·越人傳》載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三疾之治,而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誌》、《唐書·藝文誌》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傳後全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三十七難全文,由此則知古傳以為越人所作者不誣也。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之文,在《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豈越人別有摭於古經,或自設為問答也耶?

邵庵虞先生嚐曰:《史記》不載越人著《難經》,而隋唐《書》《經籍》、《藝文誌》定著越人《難經》之目,作《史記正義》者直載《難經》數章,愚意以為,古人因經設難,或與門人弟子答問,偶得此[八]十一章耳,未必經之當難者。此止八十一條,難由維發,不特立言,且古人不求托名於書,故傳之者唯專門名家而已。其後流傳寢廣,官府得以錄而著其目,注家得以引而成文耳。

圭齊歐陽公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難經》,先秦古文,漢以來答客難等作,皆出其後。又文字相質,難之祖也。

楊玄操序謂:黃帝有《內經》二帙,其義幽頤,殆難究覽。越人乃采摘二部經內精要,凡八十一章,伸演其道,名《八十一難經》。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

紀天錫雲:秦越人將《黃帝素問》疑難之義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難經》。

宋治平間,京兆黎秦辰序虞庶《難經注》雲:世傳《黃帝八十一難經》,謂之難者,得非以人之五藏六府隱於內,為邪所幹,不可測知,唯以脈理究其仿佛耶。若脈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複考內外之證,以參校之,不其難乎?按歐虞說則難字當為去聲,餘皆奴丹切。

丁德用補注題雲:《難經》曆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於獄下。於晉宋之間,雖有仲景、叔和之書,然各示其文而濫觴其說。及吳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尚文義差迭,按此則《難經》為燼餘之文,其編次複重經呂廣之手,固不能無缺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