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曆程及凸顯的人權問題(1)(1 / 3)

一、城市化的涵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估計在未來若幹年內,我國的城市化率每年還會提高1-1.5個百分點。目前,城市化問題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熱議的重大問題,因為城市化不僅僅與8億農民的未來出路密切相關,而且與已經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密切相關,同時也與中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那麼,什麼是城市化?在探討城市化的涵義之前我們需要先界定城市的概念。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城市是指大量異質性居民聚居、以非農業職業為主、具有綜合功能的社會共同體,又稱都會。城市是一個曆史範疇,當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社會分工擴大,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數量增加,形式變化,在空間上日趨集中,在交通方便、人口較多或統治階級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出現了以交換活動為主要經濟內容的城市。城市又是人類文化發展的象征。

早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就出現了城市。但是,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城市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長極為緩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隻占總人口的3%。現代城市是工業化的產物。隨著產業革命的掀起,機器大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才湧現出許多新興的工業城市和商業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城市化過程是隨現代工業的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而開始的。現代城市具有產業、財富、人口集聚功能,是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它的概念傾向於地域界線的明確,並與傳統的農村相對。而農村是以農業為主,產業、財富和人口極為分散。城市化概念的出現是在城市出現之後,城市化的載體是城市,城市化的對象是整個社會。

各個學科從自身學科特點出發,都對城市化概念給出了自己的定義。人口學對城市化的理解是指“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逐漸轉變為城市人口,即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過程。人口由分散的鄉村向城市的集中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口集中場所即城市數量的增加;另一種是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城市化作為一種人口集中的過程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導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威爾遜(Chris to pher Wilson)在其主編的《人口學辭典》中所作的解釋就是“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現象。”二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城市新出生人口超過死亡人口)與機械增長(城鄉人口遷移)。

地理學對城市化的理解是:城市化是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變化,即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居民和產業在具備特定地理條件的地域空間裏集聚,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消費地域,呈現出日益集中化,使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漸擴大,從而實現聚落和經濟布局的空間區位再分布的過程。城市化是一個空間變化過程,它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地域的轉化,即使地域景觀出現了差異,使地域性質發生了變化。作為城市化過程的結果,地域轉化的速度和規模從形態、景觀上表達了城市化的水平。

經濟學通常從經濟與城市的關係出發,強調城市化是農業經濟向非農業經濟轉化的過程和結果。城市是人類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中心,即第二、第三產業構成的特有經濟空間。城市化是第二、第三產業生成、聚集和發展的過程,產業轉型帶來了人口的聚集,加強了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改變了經濟景觀,造就出城市性聚落的麵貌。在城市內部——市區,經濟區位的空間配置不斷向更高效率的形態發展;在它的外圍——郊區,農業區位或者被取代,或者向更集約化的方向發展。產業結構從經濟角度反映了城市化水平。

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化,是指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產生、聚集、擴散的過程。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轉變的看法,最早是由人類學家提出來的。社會學吸收了人類學家的觀點,並在對城市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的探討中,根據自己學科的特點解釋了城市化概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城市是先進的生活方式的發源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產生了向城市聚集的觀念和行為,並不斷被吸引、納入到城市的生活組織中去,從而形成了與農村相對應的城市社會,而且隨城市的發展而出現的城市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強化。同時,城市生活方式擴展到農村,導致了農村生活方式發生質變,社會生活具有了更強的城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