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各種觀點來看,全麵的城市化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它是指農業人口進入城市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以及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所導致的變農業人口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化固然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過程,但這隻是城市化概念的內涵之一,城市化的內涵還包括其它重要內容。第二是空間的城市化。它是指隨著經濟、人口城市化所伴生的反映在載體上的現象,即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變,城市地域的升級,農村景觀向城市景觀的轉變過程。空間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載體,城市化水平的推進必然會在空間上體現出來,即城市化過程在地域空間的外在表征,包括城市的數量、規模、分布、具有現代文明特征的城市載體形成和交通條件等基礎設施改善等方麵。第三是經濟的城市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產業結構城市化,即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符合經濟規律的演變、發展過程。城市化意味著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第二、三產業所占比例有序上升的過程。同時,城市化進程也要求對城市和農村的產業結構都進行調整。經濟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線之一,城市化過程就是產業結構不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演進的發展過程。第四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城市化過程是個深刻的、全方位的變革過程。伴隨著人口、空間和經濟的城市化進程,人們的生產方式、行為習慣、社會組織關係乃至精神與價值觀念都會發生轉變,從而形成與鄉村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化還應包括農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發生的城市性變革:城市化進程既是進入城市的人口逐漸接受、學習城市的生活方式的過程,又是城市影響的擴散而使周圍鄉村生活方式改變的過程。生活方式城市化是整個城市化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內涵豐富性的具體體現。
二、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1.工業化使城市化成為曆史的必然
機器大工業是一種需要高度協作的共同勞動,是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它要求生產的高度集中。恩格斯曾以倫敦為例指出,能夠使同樣數量的人口在一個地方產生100倍以上的利潤和力量的,就是大城市及其大城市中工業企業的大規模集中。他說:“城市愈大,搬到裏麵來就愈有利,因為這裏有鐵路,有運河,有公路;可以挑選的工人愈來愈多;由於建築業中和機器製造業中的競爭,在這種一切都方便的地方開辦新的企業,比起不僅建築材料和機器要預先從其他地方運來的比較遙遠的地方,花費比較少的錢就行了;這裏有顧客雲集的市場和交易所,這裏跟原料市場和成品銷售市場有直接的聯係。這就決定了大工廠城市驚人迅速地成長。”而且,大工業隻有在大城市裏才能大規模地集中起來。工業企業的高度集中,帶來了分工專業化和經濟的規模效益,進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集中,集中的結果就是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對此,恩格斯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大工業企業需要許多工人在一個建築物裏共同勞動;這些工人必須住在近處,甚至在不大的工廠近旁,他們也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村鎮。他們都有一定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還須有其他的人,於是手工業者、裁縫、鞋匠、麵包師、泥瓦匠、木匠都搬到這裏來了。這種村鎮裏的居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逐漸習慣於工廠工作,逐漸熟悉這種工作;當第一個工廠很自然地已經不能保證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時候,工資就下降,結果就是新的廠主搬到這個地方來。於是村鎮就變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就變成大城市。”“工業的迅速發展產生了對人手的需要;工資提高了,因此,工人成群結隊地從農業地區湧入城市。”大工業的發展直接促成了城市的快速發展,促成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聚集。這種趨勢在世界資本主義的幼年時期如此,它在21世紀的中國也是如此。完全可以說,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正是我國工業化的推動才促使我國城市化不斷向前發展並成為曆史趨勢,成為一個有規律的發展過程。
2.工業的推拉作用使城市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中心
在曆史上,農村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一直與小土地所有製密切相連,而與近代社會以來出現的生產的社會化本性背道而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小土地所有製必然被社會化大生產所拋棄,工業化生產和生產的社會化要求被先進的所有製如資本主義所有製代替。馬克思認為,“小塊土地所有製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生產資料無止境地分散,生產者本身無止境地分離。人力發生巨大的浪費。生產條件日益惡化和生產資料日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製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