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除繼承前代的儀軌,如水陸佛事、焰口施食、盂蘭盆齋外,又創製了一些新的儀軌,如知禮(公元960—1028年)的《大悲懺》、遵式的(公元963—1032年)的《淨土懺》、擇英的《淨土修證儀》,金

代王子成的《禮念彌陀道場懺法》等。

元初,忽必烈封喇嘛八思巴為帝師,逐步確立了政教合一的統治體製,藏傳佛教逐漸流布到整個藏、蒙等民族地區。

根據敦煌莫高窟壁畫所提供的文獻資料(注12),宋、遼、金、元時期,佛教音樂所用弦樂器有:琴、箏、秦漢子、龜茲秦漢琵琶、碎葉曲項琵琶、琵琶、豎箜篌、鳳首一弦琴、鳳首四弦琴等9件;吹奏樂器有:排簫、笙、長笛、篳篥、橫吹、法螺等6件;擊奏樂器有:答臘鼓、SI鼓、木魚、拍板、腰鼓、行鼓、架鼓、鍾、方響、銅鈸、小金鈴子、金剛鈴、金剛杵、錫杖14等件。共計樂器有29件<;

宋代(公元960-1035年)55窟壁畫的彈奏樂器有:琵琶、箏、箜篌、琴、龜茲秦漢琵琶、豎箜篌、碎葉曲項琵琶;吹奏樂器有:篳篥、橫吹、璽、排簫;擊奏樂器有:方響、腰鼓、拍板、銅鈸、行鼓、鍾、架鼓。共計樂器有18件(注18)。

(四)明、清時期

宋以後,由於儒、釋、道三家在思想理論上的相融與結合,佛教音樂與道教音樂、民俗音樂之間溝通更為明顯與頻繁。如明永樂十五年四月十七日(公元1417年)欽訂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集中,其中來自北曲的有“佛名稱歌曲”73首,“世尊名稱歌曲”3首,“如來名稱歌曲”140首,“菩薩名稱歌曲”68首,“尊者名稱歌曲”12首;其中來自南曲的有“佛名稱歌曲”61首,“如來名稱歌曲”56首,“菩薩名稱歌曲”22首,“尊者名稱歌曲”13首。

南曲有:[喜梧桐]、[玉包肚]、[駐雲飛]、[金索掛梧桐]、[解三醒]、[月兒髙]、[江兒水]、[望吾鄉]、[調覺兒序]、[水紅花]、[皂羅袍]、[銷金帳]、[傍妝台]、[鎖南枝]、[玉嬌枝]、[玉漏遲]、[撲燈蛾]、[沉醉東風]、[桃紅菊]、[錦衣香]、[沁園春]、[滾繡球]、[菊花新]、[普天樂]、[一剪梅]、[餘音]、[攤破鷹過聲]、[乘鳳吟]、[千秋歲]、[天下樂]、[西河柳]、[賞中花]、[真珠馬]、[忒忒令]、[園林好]、[漿水令]、[好事近]、[紅繡鞋]、[古輪台]、[白練序]、[望海潮]、[月中花]、[柳梢音]、[齊天樂]、[八聲甘州]、[紅芍藥]、[步步嬌]、[好姐姐]、[川撥棹]、[錦纏道]、[醉太平]、[山歌]、[青玉案]、[聲聲喜]、[絡都春]、[滴滴金]、[三段子]、[耍鮑老]、[四般宜]、[鬧樊樓]、[滿園春]、[秋江送]、[一撮棹]、[鶯啼序]、[鬥雙雞]、[祝英台]、[山馬客]、[尾聲]、[出隊子]、[畫眉序]、[雙聲疊韻]、[桂枝香]、[一封書]、[風雲會四朝元]、[黃鶯兒]、[簇玉林]、[下山虎]、[望哥兒]、[憶多嬌]、[嬌鶯兒]、[啄木兒]、[下小樓]、[四塊金]、[麼神杖兒]、[字字錦]、[一江風]、[風淘沙]、[伊州三台會]、[集賢賓]、[琥珀貓兒]、[繡停針]、[鬥寶蟾]、[江神子]、[嬉銀兒]、[馬鞍兒]、[駐馬聽]、[禪鍬兒]、[燈月交輝]、[香遍滿]、[院溪沙]、[東甌令]、[絮婆婆]、[告鷹兒]、[采鳳令]、[疊字錦]、[柳搖金]、[羅江怨]、[懶畫眉]、[韻潑帽]、[金錢花]、[兩頭彎]、[晝錦堂]、[疊字山坡羊]、[掛真兒]、[秋夜月]、[桃紅菊]等117首。

宋代除繼承前代的儀軌,如水陸佛事、焰口施食、盂蘭盆齋外,又創製了一些新的儀軌,如知禮(公元960—1028年)的《大悲懺》、遵式的(公元963—1032年)的《淨土懺》、擇英的《淨土修證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