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曆史最久遠的一個派別。
“寧瑪”意為“古舊”,所謂“古”,是指該教派之教法是8世紀時由蓮花生傳下來的,比起西藏其他佛教派別要早300多年;所謂“舊”,是指該教派傳承與弘揚的是吐蕃時期所譯的秘籍為主,為前弘期所傳的“舊派”密咒。因該派僧人戴紅帽,故俗稱其為紅教。其根本的密典為“十八部怛特羅”,但通常奉行的隻有八部:即文殊身、蓮花語、真實意、甘露功德、金剛橛事業(以上稱五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詛詈、供讚世神(以上三部屬世間法)。寧瑪派以分散發展為主,以父子承襲或轉世形式相傳,教徒分散各地,組織渙散,一般無正規的學經製度,他們從事生產,可以娶妻生子,與地方實力集團關係不甚密切,直至11世紀,寧瑪派中出現了三位重要代表人物,寧瑪派的活動才逐步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並開始建立了寺院。這三位重要的寧瑪派新派的創始人是索爾家族的祖孫三代;第一位是索爾波且?釋迦生(公元1002—〗062年),他把寧瑪派的典籍M理成係統,並建立了烏巴壟寺;第二位是索爾波且的養子索爾迥?喜饒紮巴(公元1〇丨4一1074年),他廣揚教法,弟子眾多;第三位是索爾迥的兒子卓浦巴?釋迦僧格(公元1074—1134年),其弟子千餘人,建立了卓浦寺。到了16—17世紀,寧瑪派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並在達賴五世阿旺羅桑嘉錯(公元1617—1682年)的支持下,得到較大的發展。寧瑪派的著名寺院有多吉劄寺、敏珠林寺(公元1671年建)、白玉寺,四川西部的竹菁寺(公元1685年建)、噶妥寺等,它們對後期藏族曆史發生過較大的影響。
寧瑪派在歐洲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希臘的雅典、法國的卡斯特朗市等地亦建有寺院,叫烏金貢桑卻林寺。
噶當派
“喝”藏語意為“佛語”;“當”意為“教授”或“教誡”。“噶當”則意為一切佛語(顯、密教的經、律、論三藏)都是對學佛僧人行為持守、修習學法的指導和指示。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印度僧人阿底峽(公元982—1054年)。阿裏王益希微迎請阿底峽入藏傳播佛法與醫學,譯經授徒,阿底峽著《菩提道燈論》等50餘部論著,闡明了顯密教義不相違背之理和修行遵循的次第。噶當派的正式創始人是阿底峽的弟子仲敦巴(公元1005—1064年),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仲敦巴建熱振寺為根本道場,弘揚《菩提道燈論》,闡明顯、密教義不相違背之理和修行應遵循的次第,為噶當派的理論與實踐打下了基礎,後逐漸形成噶當派。仲敦巴的三大弟子又將噶當派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步。博德哇?仁青賽(公元1031—1105年)傳出的一支比較注重佛教經典的學習,稱為教典派,主講經論為“噶當七論”;京俄桂?楚巨拔(公元1038—1103年)傳出的一支偏重於師長的指點教授,注重實修(念咒、供佛、靜修),稱為教授派;普窮哇等所傳,以“恒住五念”為主,稱教誡派。
寧瑪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曆史最久遠的一個派別。
“寧瑪”意為“古舊”,所謂“古”,是指該教派之教法是8世紀時由蓮花生傳下來的,比起西藏其他佛教派別要早300多年;所謂“舊”,是指該教派傳承與弘揚的是吐蕃時期所譯的秘籍為主,為前弘期所傳的“舊派”密咒。因該派僧人戴紅帽,故俗稱其為紅教。其根本的密典為“十八部怛特羅”,但通常奉行的隻有八部:即文殊身、蓮花語、真實意、甘露功德、金剛橛事業(以上稱五部出世法)、差遣非人、猛咒詛詈、供讚世神(以上三部屬世間法)。寧瑪派以分散發展為主,以父子承襲或轉世形式相傳,教徒分散各地,組織渙散,一般無正規的學經製度,他們從事生產,可以娶妻生子,與地方實力集團關係不甚密切,直至11世紀,寧瑪派中出現了三位重要代表人物,寧瑪派的活動才逐步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並開始建立了寺院。這三位重要的寧瑪派新派的創始人是索爾家族的祖孫三代;第一位是索爾波且?釋迦生(公元1002—〗062年),他把寧瑪派的典籍M理成係統,並建立了烏巴壟寺;第二位是索爾波且的養子索爾迥?喜饒紮巴(公元1〇丨4一1074年),他廣揚教法,弟子眾多;第三位是索爾迥的兒子卓浦巴?釋迦僧格(公元1074—1134年),其弟子千餘人,建立了卓浦寺。到了16—17世紀,寧瑪派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並在達賴五世阿旺羅桑嘉錯(公元1617—1682年)的支持下,得到較大的發展。寧瑪派的著名寺院有多吉劄寺、敏珠林寺(公元1671年建)、白玉寺,四川西部的竹菁寺(公元1685年建)、噶妥寺等,它們對後期藏族曆史發生過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