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京音樂所用笙為17簧笙,目前所知曆史文獻資料中最早提到17簧笙製的是陳奇猷先生著《呂氏春秋校釋?仲夏記》中之引注,在“調竽笙塤篪”句下,引用了前人三則注釋,一則是漢末高誘之注曰:“竽,笙之大者,古皆以瓤為之。竽,三十六簧。笙,十七簧。”高誘之注,明確地說明了中國至少在漢末,已經有了17簧笙。在宋陳暘《樂書》中所引用的唐代典籍《唐樂圖》亦曰:“《唐樂圖》所傳17管之笙,通黃鍾二均聲,清樂用之。”說明唐代亦傳有17管笙,用於清樂一-即漢樂府至南北朝時期的清商樂。此文不僅僅印證了高誘之注,我們還可以根據17簧堃運用於清商樂演奏這一史實,推論其為源自漢魏南北朝時期的古製。
根據宋陳暘《樂書》記載:“聖朝太樂諸工,以竽、巢、和,並為一器,率取胡部十七管笙為之。”可知北宋初年,宮廷中亦運用17管笙。
中國佛教京音樂17簧笙管序、音位、音高:
可以演奏正聲調音階的調名有正調、背調、皆止調;可以演奏下徵調音階的調名有正調、背調、月調、皆止調;可以演奏清角調音階的調名有正調、背調、月調、凡調。可知中國佛教京音樂四宮均可演奏的音階是下徵調音階與清角調音階,其正調音列即演奏F宮、G宮兩個不同調高的清角調音階,皆止調亦可演奏F宮清角調音階,這樣,中國佛教京音樂四宮加凡調,五宮音列均可演奏清角調音階,說明17簧堃早在漢魏南北朝時期即“清樂用之”,不無道理,至少也是一個重要的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參考係數。
(三)笛
笛,俗稱“笛子”或“梅”,為邊棱音橫吹氣鳴樂器。我國古代把豎吹的“簫”稱為“邃”或“笛”。約在南北朝以後,笛和簫的名稱才逐漸分開,稱現在的笛為“橫吹”或“橫笛”。
關於笛的產生年代,過去一直認為是在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後(約公元前119年)將笛傳人首都長安。陳暘《樂書》載有:“大橫吹、小橫吹並以竹為之,笛之類也。律書樂圖雲:橫吹,胡樂也,昔張博望(張騫)人西域,傳其法於京”。但是,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的出土文物中(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發現有笛類樂器兩隻,可以說明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約半個世紀,笛類樂器已在我國中原一帶流傳。
隋、唐時期,已有大橫吹、小橫吹的記載,而且在民間已被廣泛應用。宋以後,笛在民間音樂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當時民間有種演
奏形式叫“鼓笛曲”,鼓和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兩件樂器。在文學作品中,也多處記載了笛與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明、清以後笛在大量的民間音樂品種中被應用,如二人台牌子曲、江南絲竹、西安鼓樂、十番鼓、十番鑼鼓、潮陽笛套大鑼鼓等等,並且還在多種戲曲音樂、說唱音樂中擔任伴奏。從敦煌石窟遺存的壁畫與雕塑來看,公元4世紀,北涼時期,笛(橫吹)早已應用於佛事樂隊之中。
中國佛教京音樂所用笙為17簧笙,目前所知曆史文獻資料中最早提到17簧笙製的是陳奇猷先生著《呂氏春秋校釋?仲夏記》中之引注,在“調竽笙塤篪”句下,引用了前人三則注釋,一則是漢末高誘之注曰:“竽,笙之大者,古皆以瓤為之。竽,三十六簧。笙,十七簧。”高誘之注,明確地說明了中國至少在漢末,已經有了17簧笙。在宋陳暘《樂書》中所引用的唐代典籍《唐樂圖》亦曰:“《唐樂圖》所傳17管之笙,通黃鍾二均聲,清樂用之。”說明唐代亦傳有17管笙,用於清樂一-即漢樂府至南北朝時期的清商樂。此文不僅僅印證了高誘之注,我們還可以根據17簧堃運用於清商樂演奏這一史實,推論其為源自漢魏南北朝時期的古製。
根據宋陳暘《樂書》記載:“聖朝太樂諸工,以竽、巢、和,並為一器,率取胡部十七管笙為之。”可知北宋初年,宮廷中亦運用17管笙。
中國佛教京音樂17簧笙管序、音位、音高:
可以演奏正聲調音階的調名有正調、背調、皆止調;可以演奏下徵調音階的調名有正調、背調、月調、皆止調;可以演奏清角調音階的調名有正調、背調、月調、凡調。可知中國佛教京音樂四宮均可演奏的音階是下徵調音階與清角調音階,其正調音列即演奏F宮、G宮兩個不同調高的清角調音階,皆止調亦可演奏F宮清角調音階,這樣,中國佛教京音樂四宮加凡調,五宮音列均可演奏清角調音階,說明17簧堃早在漢魏南北朝時期即“清樂用之”,不無道理,至少也是一個重要的值得研究與探討的參考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