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山道旁的野花開的最是繁茂之際,暮春的雨水也飄搖著籠罩在南山之上。綠油油的茶樹上結了果,一片碧綠裏,偶然可見潔白如雪的茶泡生長在其間。這些茶泡,亦是山裏可食用的野果,當然,除了茶泡,茶樹上長出的茶片也是能吃的。
這段時日,時常在茶山折騰的南笙看到這些能吃的野果,沒少帶回來給季安然。這樣頻繁的節奏,讓季安然特別有一種被寵愛的感覺,於是越發的對南笙好了起來。就在南笙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的時候,道路旁的艾草越發繁茂了起來,一轉眼,枝頭的青梅長大,而清明時節悄無聲息的來到了。
宛州的清明,除了要祭祖之外,還有做艾糍粑的習俗。於是為了準備好清明用的糍粑,一大早的,南笙與季安然便抱著一個背簍出門,沿著後山的坡道走,擇下了嫩綠的艾草葉。
正是暮春時節,草木生長旺盛。兩人一大清早起來,用了一刻鍾,擇夠了做糍粑用的艾草,便到河邊洗幹淨,揉碎,才返回家中。
前一日,南笙早就將做糍粑的糯米磨成粉,此刻和了粉,將揉碎之後又煮熟艾葉放到裏麵,把粉揉成了團,一片青翠,色澤正好。
捏好糍粑團,將一旁的配料塞進去,揉成團,放進糍粑印子裏,取下,貼在剪裁好的毛竹也上,一個帶著印記的糍粑就好了。
許是第一次做,季安然這個農活幹不好的人,做糍粑也沒有多大天分。不是捏的糍粑團太大,就是釀心塞的不夠好,總是漏出來。南笙見她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索性不讓她再動手了。便讓她拿著糍粑印子在一旁給糍粑蓋印。
這活挺簡單的,隻要擺正印了印子的糍粑的頭和尾,一路排下去就好了。季安然做的輕鬆,興致也高,加上也沒有做多少糍粑,兩個人很快就將要做的艾糍做好了。
將糍粑放在蒸籠裏在鍋裏蒸著的時候,南笙就往爐灶裏放柴火。而季安然則是拎著弄髒的筲箕到井邊去洗幹淨。回來將被米粉弄髒的桌子清掃幹淨之後,季安然見一旁還省有一些沒有弄完的艾葉,便著手做了午飯。
午飯吃的見到,艾葉和雞蛋打湯,便是唯一的菜了。季安然第一次做,全然忘了艾葉有多苦,做出來的時候夾了一筷子的艾葉,吃下去,苦的臉都皺了起來。
一旁的南笙,見著她這幅半點也吃不得苦的模樣,彎了唇,對著她說道,“艾葉涼,味苦那裏還有糖,你放點進去吧。”
誰知對麵的季安然眉頭一皺,倒是倔了起來,“苦的好,下火。”說著。竟也是很有骨氣,把她一時興起放了太多的艾葉都吃完了。
這艾葉煮熟了,吃起來雖然苦,吃完之後,唇齒間倒是另有一番甘甜。總之,吃到後麵,季安然但是不怎麼反感,反而有點喜歡上這樣的感覺了。
蒸糍粑並沒有用多少時間,南笙的柴火旺,很快,熱騰騰的糍粑出籠了。
等火熄了,南笙將圍在鍋蓋旁邊的抹布取下來,取下鍋蓋,濃鬱的糯米香氣和諧艾葉特有的清甜撲麵而來。用手掃了掃,撥開濃濃的水霧,看清了排的整整齊齊的艾糍。
在旁的季安然見著,也跟著探頭去望,邊看還邊問道,“小笙,熟了嗎?”
南笙沒有應話,也不怕燙,隻伸手取下了一個蒸好的艾糍,捏在指尖,剝下了一半的竹葉,遞到了季安然跟前,沉默的看著她。
季安然很識趣,將鬢邊的發撩起來,探頭,就這南笙的手小小的咬了一口。糯米的香甜和艾葉的清香充斥著口齒,香甜的釀心漏了一點出來,白糖和花生芝麻混合的氣味誘得人忍不住探頭,又吃了一口。終於吃到了釀心的季安然這時才抬頭,豎起大拇指,認真的對南笙誇讚道,“好吃。”
南笙看著她唇邊的釀心,低頭,就著自己的手,也咬了一口糍粑。濃鬱的香氣充斥著,她也嚐到了季安然吃到的味道。唇角不自覺彎了下來,心裏也附和道,香的。
做完糍粑的第二天,便是清明祭祖的時候。一大清早的,南笙起來殺了雞,還特特地買了魚和肉,放在鍋裏整個煮熟了之後,便一起放在了筲箕裏,和著祭祖用的香燭糍粑,一起放在了籮筐裏。
作為新來的成員,季安然這一日自然也是跟著南笙上了山祭拜。
兩人早早的出了門,趁著南家坡的人都動身前,到了山上,將共祖的墓都掃了。也不怕辛苦,季安然跟著南笙一路走,一路清掃著墓地。到了午時的時候,要掃的墓,也掃了大半,後麵的人還沒有跟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