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這段論述向我們表明:現實中,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關係,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每個人都要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同時,亞當·斯密還說:人隻要做“理性經濟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作出貢獻,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作出的大。”
也正如經濟學家曼昆所說:“交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都變得更好。”因為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經濟學家承認欲望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希望盡可能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人本身獲得不斷的提高,社會獲得不斷的進步。人們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欲望、沒有自私的社會中,似乎這樣就能省去很多煩惱,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不理性,也是不現實的。
清代小說《鏡花緣》一書中,有一個君子國。在君子國裏,人人利他而不利己。君子國裏也存在交易行為,不過,與正常的市場規律不一樣的是,在這裏賣家會少要錢,而買家會多付錢。君子國的市場上,兩個人正在進行一場交易。買家說:“你的東西這麼好,我隻給你這麼點錢,你還說多,我心裏過意不去。”賣家回答道:“我的貨很普通,沒有別人家的好,你卻給這麼多錢,我隻能收你付價的一半。即使這樣,我覺得自己已經很過分了。”
買家堅持要多付錢,說道:“我能識別好貨物,你賣的貨非常好。這樣的貨物隻收半價,我占太多便宜了。這樣有失公平。”
賣家有些急了,大聲說道:“你要真想買,就出半價,這樣最公平。如果你要付全價,我是不會賣給你的,你還是去別家買吧。”
雙方就這麼爭執不下,互相謙讓,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最後,買家付了全價,隻拿了一半貨物就要離開。賣家堅決不同意,圍觀的路人也紛紛指責買東西的人。在大家的指責聲中,買家十分無奈,隻好拿了上等與次等各一半的貨物才得以離開。
可見,在君子國中,這種利他的商業行為增加了雙方交易的複雜度,不利於雙方的交易,反而對市場的形成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實際上,個體對利益的追求往往能夠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會秩序會不會變得紊亂呢?對此,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給出了回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處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上來講,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更能在客觀上維護社會的秩序。
其實,我們並不是要用經濟學家複雜難懂的經濟學模型和數據來分析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而是借鑒經濟學家的智慧來洞悉生活中的詭計。這也正如經濟學家凱恩斯說的,經濟學理論並未提供一套可用的完整理論,經濟學能夠給予的是一個全新的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全新的嚐試。用理性人假設的經濟思維去看待和認識生活,將使我們更加客觀、理性地分析生活中的各種現象。
亞當·斯密的這段論述向我們表明:現實中,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關係,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每個人都要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同時,亞當·斯密還說:人隻要做“理性經濟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他就好像被一隻無形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力而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個人為求私利而無心對社會作出貢獻,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作出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