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內賈德當選總統後,一直在核問題上立場強硬。對伊朗來說,作為中東地區的一個大國,周圍的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甚至還包括以色列)都擁有了核武器,這讓伊朗心有不甘。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4日在埃及開羅大學演講時提到,伊朗應該保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但同時伊朗應更多參與到核不擴散協議中來。這樣,伊朗核問題談判有可能將以承認伊朗“核門檻國家”作為新起點。
其要害和要點還在於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內賈德和伊朗政府正是利用了哈梅內伊才最終平息了這個“選舉假票門事件”。哈梅內伊的工作分為如下幾個步驟:一是7月20日再次發表公開講話,對國內政治家發出呼籲,要大家高度警惕敵人的“陰謀”。盡管哈梅內伊沒有點出任何人的名字,但伊朗國家電台的評論認為,他的講話明顯是指向穆薩維的。二是同一天哈梅內伊在向伊朗政界人士發表講話時指出,在伊朗舉行總統選舉後,一些西方國家盡管宣稱不幹涉伊朗內部事務,但仍試圖通過媒體煽動騷亂。三是哈梅內伊還強調,危害伊朗國家安全是最大的罪惡,不管是誰,任何人隻要妄圖把社會引到動蕩和不安的狀態中,都是伊朗人民的敵人。四是7月6日,哈梅內伊發表講話,矛頭指向西方。他說,在伊朗公布總統選舉結果後的一段時間內,有些外國勢力通過鼓動騷亂等方式,密謀在伊朗社會中製造分裂和衝突。“伊朗總統選舉餘波未平改革派希望舉行全民公決”,《人民日報》2009年7月21日。同時,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對選舉結果很快給予了確認。
(四)案例之四:巴黎是如何經常性地對付群體性事件的
法國的群體性事件是很有曆史的,最早的和影響最深遠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至今已經有222年的曆史。現代史上的群體性事件也曾經震驚和震撼過整個西方世界和人類社會,這就是1968年五月爆發的“紅五月風暴”,以及2005年延續至今的巴黎騷亂。所以,研究法國尤其是巴黎對付群體性事件的經驗和教訓很重要,肯定會使我們受到一定啟發。
先看一下發生在2005年秋季的那場騷亂,它基本決定了從那時起到現在仍在繼續的法國騷亂的情形。一是起因:10月27日,巴黎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兩名非洲裔穆斯林少年為躲避警察追捕,慌不擇路,跑入一所變電站,觸電喪生。二是過程:隨即該鎮數百名青少年走上街頭抗議,與警方發生衝突,隨後引發騷亂。10月28日,騷亂繼續,克利希蘇布瓦街道有多輛汽車遭到焚毀,造成23名警察受傷,13人被捕。10月29日,克利希蘇布瓦鎮數百名居民在市政廳和事發變電站間舉行默哀遊行。10月30日,警方向克利希蘇布瓦鎮一座清真寺投放催淚彈,騷亂進一步升級。10月31日,內政部長薩科齊他就是希拉克之後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2007年5月起)尼古拉·薩科齊,1955年1月28日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匈牙利移民,母親是法國人(猶太人)。到巴黎市郊的阿爾讓特耶視察,遭抗議人群示威。11月1日,騷亂從克利希蘇布瓦鎮蔓延到歐奈蘇布瓦鎮,造成該地區30多人受傷。11月2日,法國總統希拉克首次就騷亂事件發表講話,呼籲民眾保持冷靜。11月3日,騷亂進入第7天,衝突愈演愈烈,參與騷亂的人員向警察和消防人員開槍,焚燒了約40輛汽車、兩輛公共汽車、多個垃圾箱和一些巴士站。三是程度:這是法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騷亂。騷亂範圍已經從首都巴黎郊區蔓延至全國近300個城鎮,甚至連法國以外地區也受波及。並且,騷亂還在不斷惡化式升級:3日晚上,騷亂中響起了槍聲,開槍者的目標就是警察與消防員。騷亂參與者已不滿足於縱火焚車、燒店、投擲石塊,而是在破壞正常的交通秩序,如襲擊機場的通勤列車並使其中一條線路被迫中止運行。在騷亂破壞最嚴重地區的歐奈蘇布瓦鎮,青年們圍攻了一所警察局,縱火點著一家雷諾車行、一家超市與當地的體育館。僅在塞納-聖但尼省,一周來的騷亂已造成9人受傷,315輛車遭到焚毀。四是原因:對騷亂的原因研究也是見仁見智的。一些人把騷亂的擴大歸咎於法國內政部長尼古拉·薩科奇的“暴言”。他在騷亂剛起時就聲稱要用高壓水槍“清除”郊區的“烏合之眾”。但更多的人把騷亂歸結到兩個基本原因:其一是法國大城市與周邊郊區貧富、治安、就業上的強烈落差;其二是法國一直以來尋求的種族、民族和文化的同化政策反而加深了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