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概論(2)(2 / 3)

職業與個體心理有關,受教育方麵、程度和層次也會與個體心理有關。地域、文化和家庭、單位都會影響個體心理的特點,與所處、所受的時間和程度以及持續的程度、時間關係密切。是否經曆了社會的重大曆史和現實事件,是否接觸過某類和某些人,對一個人的個體心理影響也是巨大的。

經曆是一個縱向的曆史概念,其中有順境還是逆境、跨度還是銜接的區別。同時,衝突的經曆和程度、壓抑的經曆和程度與升華的經曆和程度,決定了一個人個體心理的狀態。這裏都有一個適量的程度問題:沒有衝突,就沒有壓抑;沒有壓抑,就沒有升華。但沒有順利,就沒有希望。

經曆的影響不僅與實際和實在的經曆有關,而且也與對經曆的消化和感悟有關。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往往會得出對相同經曆完全不同的看法,也將形成和產生不同的經曆影響,如碰到了什麼人,遇到了什麼事,聽到了什麼話和讀到了什麼書。由此看,經曆也是一種醞釀,也是越久越陳越好的。

4.習慣

這其實既是個體心理的外化形式,也是個體心理的載體形式,並且不是簡單的反應形式,而是複雜的反應形式,如人們的睡眠習慣就充分說明了他們各自的心理狀態和狀況。為此,美國的哈佛醫學院做了研究。研究的結果顯示,睡眠不足者在其大腦中的海馬狀突起的活動明顯減少,從而會破壞海馬狀突起的機能,而這又是大腦內負責產生新記憶的區域。由此得出結論,缺少睡眠將嚴重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其實,伊索的“兔子和烏龜比賽”的寓言故事就在預示:兔子奔跑的速度要遠勝於烏龜,但它不能持久。它跑不了多久,就要在路邊睡大覺了。烏龜卻具有“一往直前,毫不停息”的品質。這是一種堅韌不拔的品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兩個哪怕是最頂級的優秀行為終究敵不過優秀的行為習慣。一兩個優秀行為可能是孤立的和偶然的,是缺乏後繼能力和力量的,優秀的行為習慣則是連續的、係統的、整體的。其結論是,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優秀的行為,而“習慣優秀”才是一個真正和優秀的行為,這如同人們平時所說的“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樣。

由此看,無論是大腦中的“海馬狀”的活動,還是“兔子”和“烏龜”的行為,都是一種習慣,都是由潛意識所支配的。它的形成既有質上的原因,又有路上的原因。它要特別注重的是一種行為慣性的力量。這種力量一方麵內化為心理從而不斷地影響心理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另一方麵還外化為後來和未來的行為從而影響新的習慣的產生。所以,習慣既是穩定的,又是變化的,它與心理之間是運動的、互動的和遞動的。

從個體心理角度看的是習慣,而從群體心理角度看,習慣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是一種文化,或者就會形成一種文化。所以,從個體的習慣中所看出的,就不僅是某個個人的德行,而且主要是看到某個群體的德行。打造一個單位甚至一個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從打造單位和民族的群體習慣開始。

5.境域

這是對個體心理傾向形成的存在環境展開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存在決定意識”的命題非常有力地揭示了這個因素對心理的影響作用。其實,每個人的個體心理就是在其本質和環境不斷的互動之中形成、變化和發展的。任何的境域基本上是由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構成的。從生到死,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在不斷挑戰境域的過程,而之後的每一次家居的搬遷、工作的調動、上學的變化、生意和業務的接洽,都是一次境域的變化,都是會對個體心理的發展形成影響的。

對境域的分類也是見仁見智的。對境域的分類一般有如下三類:一類是按照“新舊”劃分的;二類是按照“困惑”劃分的;三類是按照“氣”“氛”劃分的。其中,“新舊”之分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新境域,二是舊境域。一般來說,新境域是給人新奇和刺激的,而舊境域卻給人回憶和聯想。聯想可能是幸福的,也有可能是痛苦的。“困惑”之分也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困境”,二是“惑境”。一般來說,“困境”是無路可走的意思,而“惑境”是有多條路可走但不知走哪條路更加合適。所以,就需要形成和帶來兩種不同的對境域的應對,也是需要不同的方法來突破、打造和適應的。而“氣”“氛”同樣可以分為兩種的:一是“氣氛”,二是“氛圍”。一般來說,“氣氛”是比較純粹的感覺上的,而“氛圍”是主觀和客觀結合的,也就是說,環境之中是有氛圍的,而氛圍之中又是有氣氛的,而氣氛之中還是有感覺的。

所以,“境遇”與前麵的“經曆”有很大的不同:“經曆”一般針對的是事件,而事件是容易“時過境遷”的。但是“境遇”中的“環境”卻對人產生一種穩定的作用。環境雖然由一定事件構成,但給人的總體感覺卻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環境以及氣氛的總體感覺。

境域的自然和人工成分的變化,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力度也是有所不同的。過去的境域概念一般是自然和客觀的,而現在的境域概念就是人工和主觀的。現實的幾乎所有的境域都是擬人化的,如“江山如此多嬌”和“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所以,自從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是在創造境域的同時再來創造自己的。

對境域的變化,19世紀末期之前,其趨勢是人工的和主觀的成分在趨多和增多。而在經過20世紀的對立和對峙之後,在進入21世紀後,又有使得自然和客觀的成分在趨多和增多。這就是所謂的“返璞歸真”現象。這才進入了一個“自然而然”的狀態和境界。

6.情感

這是對性情的細化,也是個體心理的核心,是指對場景的反應,主要是由情緒和情感決定的。當時的情緒怎樣(不僅是程度問題,而且還有種類這是Freedri的觀點。當時的控製能力和力度怎樣,決定著心理的總體感覺。內向和外向性格的人,對相同的事物和事情上的情緒反應是不同的。同時,要認識到,情感雖然相對於情緒是要穩定一些,但它們仍然是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的。客觀環境中的人物、事物、氣氛、氛圍和感覺,都會引起當事人的心理感動、感觸和感化,從而產生共振和共鳴,繼而再形成情緒,然後再生成情感。情感其實是情緒一旦穩定下來後的產物。民間語言中的“情緒”往往是貶義的,如“你有情緒嗎”,等等,而學術裏的“情緒”一般是中性的,是既可以良性化的,也可以惡性化的。情感是對情緒的深化,是把情緒深化到了一個感覺的地步。如果將感覺再感悟的話,就是再將感覺進行消化,那就進入了一個感性的層次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