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機理(1 / 3)

現實中,具有“自私”特性的人往往是與人合不來和談不攏的,人們也極其不願意與“自私”的人交往和交流。不過,人們一般是把“自私”和“個私”混淆的,更有很多的人僅是把對方看成了“自私”的人,而對自己的“自私性”缺乏認識、理解和調整。其實,“自私”不僅要與“個私”分開,而且還要與“隱私”分開。“隱私”是指“隱藏私密”的意思,而“個私”是一般人或著每個人都有的“私”,而唯有“自私”是一個不僅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還自我封閉的“私”。

其實,這些都是“厶”運行和發展的方向和程度的問題。其中,“公”和“私”是兩個方向問題:“公”是對“厶”的控製和壓製,“私”則是對“厶”的弘揚。“個私”、“隱私”和“自私”的區別則是程度問題:“個私”具有普遍性,“隱私”具有不讓知道性,“自私”則具有不可分割性。據此來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發現,原來在“私有社會”之前還有一個純粹的“厶有社會”的階段。現在看來,純粹的“厶有社會”就是一個母係社會,之後就有一個內核是“公有”的運動也即“聚變運動”,但表麵卻是一個“私有運動”也即“裂變運動”的曆史進程和過程。它們是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地運動著的。當這個過程走到19世紀時,它們幾乎走到了一個極端:表麵是一個極端“私有”狀態,而內核卻是一個極端“公有”狀態。它們既是矛盾的,但又是整體的。

(三)自責

這是一種對自我進行反思的狀態,隻是這種狀態以“自我責備”和“自我責怪”的形式出現、存在和作用。它的主要特征是,過分強調“自我”在事件、事情和事態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雖然其中的“自責”有良性發現的作用、性質和意義,但它畢竟是一個從“自我”為出發點和以“自我”為標準的譴責,因此又是具有“自我”的局限性和副作用的。

人類需要反思,也需要自省,但不需要自責。自責是片麵的,過分的、過度的和無效的。然而,人又是很喜歡或者樂意自責的,事實是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時候會自責的。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自責往往可以逃避良心的譴責和回避責任心的擔當,更是為了獲得一種暫時的心理上的平衡感。所以,它其實是心理自我保護所形成的一種過分表現,往往是具有一些校枉必須過正的效應。

由此看,“自責”就具有一種盲目的內鬥、內訌和內耗的循環性,其核心就在於一個“責”字,就是那個“責任心”的“責”字,就是要把事物和事情的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卻既沒有認識到原來外因在事物和事情的變化過程中也起著一個條件和環境或氛圍的作用,也沒有認識到內心隻有通過外因才能起作用和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由此看,“自責”其實也是“責任心”的一種畸形狀態。

現實中,具有“自私”特性的人往往是與人合不來和談不攏的,人們也極其不願意與“自私”的人交往和交流。不過,人們一般是把“自私”和“個私”混淆的,更有很多的人僅是把對方看成了“自私”的人,而對自己的“自私性”缺乏認識、理解和調整。其實,“自私”不僅要與“個私”分開,而且還要與“隱私”分開。“隱私”是指“隱藏私密”的意思,而“個私”是一般人或著每個人都有的“私”,而唯有“自私”是一個不僅以自我為中心而且還自我封閉的“私”。

其實,這些都是“厶”運行和發展的方向和程度的問題。其中,“公”和“私”是兩個方向問題:“公”是對“厶”的控製和壓製,“私”則是對“厶”的弘揚。“個私”、“隱私”和“自私”的區別則是程度問題:“個私”具有普遍性,“隱私”具有不讓知道性,“自私”則具有不可分割性。據此來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發現,原來在“私有社會”之前還有一個純粹的“厶有社會”的階段。現在看來,純粹的“厶有社會”就是一個母係社會,之後就有一個內核是“公有”的運動也即“聚變運動”,但表麵卻是一個“私有運動”也即“裂變運動”的曆史進程和過程。它們是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地運動著的。當這個過程走到19世紀時,它們幾乎走到了一個極端:表麵是一個極端“私有”狀態,而內核卻是一個極端“公有”狀態。它們既是矛盾的,但又是整體的。

(三)自責

這是一種對自我進行反思的狀態,隻是這種狀態以“自我責備”和“自我責怪”的形式出現、存在和作用。它的主要特征是,過分強調“自我”在事件、事情和事態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雖然其中的“自責”有良性發現的作用、性質和意義,但它畢竟是一個從“自我”為出發點和以“自我”為標準的譴責,因此又是具有“自我”的局限性和副作用的。

人類需要反思,也需要自省,但不需要自責。自責是片麵的,過分的、過度的和無效的。然而,人又是很喜歡或者樂意自責的,事實是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時候會自責的。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自責往往可以逃避良心的譴責和回避責任心的擔當,更是為了獲得一種暫時的心理上的平衡感。所以,它其實是心理自我保護所形成的一種過分表現,往往是具有一些校枉必須過正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