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標準(2 / 3)

誤區二:抑鬱症既然是心病,那麼治療自然主要是靠休息、散心或心理療法,而不一定需要藥物。當情緒持續低落時,自然會歸咎於下崗、失戀、人際關係不和、家庭矛盾、婚變、炒股失敗、做生意虧本等原因。但在多數情況下,這些原因可能僅僅是誘因,而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大腦中的一種叫五羥色胺的神經遞質逐漸減少,造成神經元間的信息傳遞失靈,最後導致快樂感與興趣盡失。也就是說,休息或散心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尋求專業醫生幫助才是上策。

誤區三:抑鬱症患者大多數性格軟弱。在曆史上,不幸罹患抑鬱症的性格堅強的偉人比比皆是,例如,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二戰時期的“鐵腕人物”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和英國的丘吉爾首相、頗富英雄氣概的美國“鋼漢作家”海明威,等等。由此可見,抑鬱並不意味著性格軟弱。

誤區四:抑鬱症都由外來刺激引發。事實上,抑鬱症根據發病的主要原因可分成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所謂外源性抑鬱症,指的是最常見的由外來刺激引起的抑鬱症。所謂內源性抑鬱症,和遺傳有關,病因主要在於身體內部的生物變化。此外,非心理方麵的因素如某些降血壓和類固醇藥物、內分泌紊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等,都可引發抑鬱症。

誤區五:抑鬱症對女性更具有威脅。從人數上看,女性患抑鬱症的人數確實比男性多兩倍,但這並不等於說抑鬱症對女性更具威脅。首先,男性遭遇抑鬱症時往往比女人更難意識到自已的心理出了問題;其次,在崇尚男性力量的社會裏,男人表現出任何脆弱都不會得到社會同情。因此,男人即使得知自已得了抑鬱症,也不會輕易向他人求助或接受治療。

誤區六:所有抑鬱症患者都是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症狀。大部分抑鬱症患者的典型症狀首推情緒低落,但有些抑鬱症患者同時具有抑鬱和躁狂這兩種極端心情的雙相發作。當這類患者躁狂發作時,症狀恰恰與抑鬱發作相反。具體表現為:一是情緒高漲,精力充沛;二是自我感覺特別好,通常否認自已有病;三是話多,參與活動多而且雜亂;四是出現輕率行為,例如開飛車、盲目投資等;五是性欲亢進,食欲提升;六是女性患者可以會改變發型和衣著,打扮得異常妖豔性感。值得一提的是,躁狂發作期一般不太長(通常在3個月至半年),結束也較突然,病人的年齡通常低於50歲。

誤區七:某些新抗抑鬱藥具有立竿見影之效。全球每年會向市場推出數十種抗抑鬱新藥,但至今尚無一種抗抑鬱藥具有立竿見影的藥效。這就是說,病人即使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地對症下藥,效果至少也要2~3周後才開始出現,所以患者和家屬都必須有充分的耐心。

誤區八:症狀消失後可以完全停藥。抑鬱症屬複發率極高的疾病,即使患者的抑鬱症狀已經完全消失,但潛伏在身體深處的病根仍未徹底清除,所以症狀消失後不能馬上停藥。一般情況下,初次發作者在病愈後至少維持用藥6~8個月,兩次發作者的維持用藥應延至1年以上,而3次發作者則必須謹慎地堅持終止服藥。

誤區九:抑鬱症是現在才開始流行的“現代病”,而且是“不治之症”。實際上,抑鬱症“曆史悠久”,可以說差不多和人類進化史一樣古老。早在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文獻中就有對抑鬱症的臨床描繪。雖然科學家至今對抑鬱症在病理學上的起病原因仍不明了,但目前80%以上的抑鬱症患者經科學治療可以獲得完全痊愈。

誤區十:出現抑鬱情緒就表明已罹患抑鬱症。出現抑鬱情緒並不等於患上了抑鬱症。理由是,正常人遭遇不愉快的事也會做出情緒十分低落的正常反應。換句話說,抑鬱情緒在一般人身上也可以見到。據統計,約占1br3的成年人,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曾經出現抑鬱症狀,但並不一定屬於病態。所以,診斷抑鬱症必須參照:一是時間標準,抑鬱情緒持續兩周以上;二是嚴重程度標準,抑鬱的程度以及出現了多少個相關的症狀。總之,最後必須由醫生作出明確無誤的診斷。

(二)統計標準

這個標準是以數字和數據來說明狀態的,而統計的對象是“N個”個體情況的相加及其分析。其理論的假設是,整體就是個體的聯合體和總和體,所以個體的統計就是其整體的情況。其實,這個認識是有誤的。個體的總和可以在一定層麵說明問題,但並不等於就是整體。所以,統計出來的數字和數據要說明的一般是如下兩個方麵的情況:

1.狀態統計

這是一種客觀的從而沒有主觀判斷的數據統計,所以它更多的是一個縱向相對和比較的狀態概念。在通過縱向比較後得出,其數字和數據所顯示的不僅是一種嚴重了或是減輕了的結論,而且還是一個是否“常態”的概念。其一般是以多或少與增或減幾個百分點為標準的,它體現的一般是一個量變概念。

(1)心理狀態

從總的趨勢看,個體心理的運行態勢不可樂觀,主要是心理問題在趨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目前至少有5億人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0%,其中有2億是患有抑鬱症的,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一份統計資料還表明:一方麵是真正身心健康的人隻占不到5%,另一方麵是目前全球抑鬱患者每年又以113%的速度遞增。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就有約有10%~1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預測今後中國各類精神病負擔還將更加突出,2002年精神病負擔已經上升為疾病總負擔的25%,排名居於首位。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也表明,抑鬱症將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疾病。

(2)精神狀態

從整體角度看,個體的精神狀態是處於一種矛盾之中的。這涉及一個對心理問題效應的分析問題。言外之意是,對人們的精神世界來說,一定的心理問題究竟是壞事還是好事,是存在分歧和爭議的。比如,給人們帶來痛苦的抑鬱情緒有時也許會有好處,它主要是會使人們變得更加堅韌和堅強,由此也就會有所和逐漸地增加和增強“抗打擊性”。這是據英國專家研究得出的一個結果。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對精神狀態的識別的科學性如何。現實是,其識別率還是很低,其判斷的準確率還很差。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也隻有21%。這是對醫療技術和水平都較高的上海市綜合醫院內科進行調查的結果。換言之,有將近4br5的抑鬱障礙被誤診或漏診,而我國抑鬱症患者的就診率僅為5%,即每20名有抑鬱問題的病人中隻有1人到醫院接受正規診斷和治療。這種局麵的造成,除醫療條件限製外,主要是公眾對抑鬱症的認識存在著誤區所致,其中自我識別率特低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