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形成了群體心理如下兩個方麵的具體特征:
1.抽象特征
這其實也是對群體心理性質的一種抽象概括。因為宏觀的、整體的和抽象的往往是性質的、內在的和內核的,所以一般也是具有普及性和普遍性的。群體性心理事件已在頻繁地發生,猛烈和強烈地衝擊著政府部門和公檢法機關。其抽象的特征包括:
(1)頻發性
這種特征在經濟領域特別在投資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中國股市瘋狂了據《每日經濟新聞》易憲容:每天有幾十萬投資者湧入市場。股指在兩年內上漲了近4倍,總值上漲了4.5倍(2005年底33430億到現在的15萬億),交易量一天相當於以往的一月、一年。等等。但曆史上類似的瘋狂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頻率的,如1635年的鬱金香狂潮、1717年的密西西比泡沫、1720年的英國南海泡沫、1929年的華爾街股市大崩盤、1970年代的香港股市大暴跌、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美國納斯達克股市崩盤和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由此看,群體性心理的形成、產生和爆發往往會是規律性的和周期性的,一般是越來越稠密的。從21世紀發生經濟群體性事件的頻率看,有一個大約是10年左右一個循環周期的規律,應該引起特別注意和對策。其中,影響群體心理運行和發展的因素有兩個方麵:一是個體因素的素質,它是形成群體氛圍的源頭,個體素質如何將直接決定群體的範圍、深度和漩渦的如何。二是群體氛圍的傾向,它是後來個體在進入群體時的一種客觀存在,往往會對個體心理形成一種裹挾的態勢,從而又會進一步壯大原先群體的勢能和勢力。
(2)利益性
現代群體的形成一般都是與經濟利益相關的,如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全國城市人口的26%的國民已在滬深兩市有賬戶注冊這是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計的結果,截至5月9日,滬深兩市賬戶總數達到949194萬戶,而這個數字在今年1月22日的統計中是800590萬戶,在2006年年初時則僅有7300萬戶。這說明,股市的變化將影響城市26%人口和全國7%人口的心理。從中要看到,利益在當前對群體心理形成的特殊重要性。雖然群體一旦形成是情緒在左右一切,但形成過程中的利益因素不能忽視,它一方麵使群體形成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麵使形成的群體火上澆油。由於利益關係到每一個人,所以因利益聚集起來的群體其汽油已經滲透了每一個可燃物的深處,這將決定這類群體具有較長的持續性和持久力。
(3)廣泛性
由於電腦和手機網絡的連通和普及,群體心理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的心理狀態,幾乎每一個人都處於一種可以隨時被裹挾的臨界狀態之中。它不僅是簡單的信息溝通和傳遞,而且還包括複雜的股市投資行為。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網新聞中心聯合實施的一項有5648人參與的調查顯示,94.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單位有人在上班時間炒股。其中,48.2%的人表示“有很多”,46.7%的人承認“有一些”。所以,股市的漲跌變化不僅對交易所的股民會有很大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到在辦公室裏的股民。這使得辦公室的工作作風受到很大影響,不僅影響辦公室的態度,而且還影響辦公室的效能,更影響辦公室的心情。另外,微博等網絡形式也很容易形成一個“微博群體”,很容易形成一個網絡共振的狀態,很容易對同一個事物發酵從而迅速形成為一個網絡群體性事件,然後再來影響現實社會的決策和行為。
(4)現實性
這是指能引起群體性事件的最大可能因素就是人們的現實利益受到了損害。現實問題特別是現實的生活問題往往是最後形成群體心理、群體情緒和群體性事件的凝固劑。雖然得多得少和發展好壞也會引發某個階層人士的不滿,但要讓他們為此而形成群體氛圍的根本原因則主要是“過不下去”了。隻要還有一點希望可以生活下去,他們就不會在群體行動時不留有餘地而走極端。
(5)眼球性
在信息化的時代裏,最容易形成群體性事件的是可以引起眼球注意和轉動的因素,界限隻在於“眼球性”的程度不同。應該對事件的“眼球性”進行評估和預計,凡是可能很快會引起網民眼球反應的事情和事件要盡快引起警惕、注意和對策。從這幾年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狀況分析,可說明這個性症的基本規律:它往往是對心理的一種刺激所引起的眼睛反應。主要是心理對刺激物要有接受和反應,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時代階段孕育的心理狀態對刺激物的選擇也是不同的,如不同的文化對不同的顏色就會有不同的反應,等等。這可以從不同國家的國旗中窺見一斑。同時還要注意,眼睛在很多時候是會產生眩暈狀態和效果的,從而對刺激物的反應也會眩暈。值得注意的是,有時是“亮點”會引起眼球反應,而有時卻是“暗點”引起眼球反應。總之是反差引起眼球反應,包括明暗反差、高矮反差、長短反差、美醜反差、老幼反差和古今反差,等等。
(6)國際性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和狀態中,越是國際的就越能引起人們群體心理的反應。所以,很多人在準備和預防群體性事件的時候都會考慮國際化的維度。其中,不僅經常有國際敵對勢力在參與和謀劃並把事態國際化,而且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後往往會引發更大和係列的國際社會的高度密切的關注和影響。這就要求對國際化的因素和人物給予更多的關注,而關注的目的是為了預防。要清醒地意識到,國際上除了共同利益,更有國家利益。所以,除了夥伴和合作之外,除了友人和友好之外,還有敵人和敵對勢力。要清醒地看到,普世形式是沒有的。世間很多人是把“普世形式”當作了“普世價值”,如同混同了形式和內容,形態和性質。其實,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究竟是什麼還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探索及其思維和思辨的問題,但它肯定不是“自由”。“自由”是動物的基本屬性:動物因為沒有感到不自由所以它才是絕對自由的。而人類在自己社會中的自由都隻能是一種相對的自由,是一種約束性的自由,隻是約束的方麵、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現實是,國際上的敵對勢力已經利用了“普世價值”弄亂了甚至弄垮了不少國家及其人們的思維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