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策問題
雖然政策從總體看還是具有一種策略性質,但隨著社會發展的快速展開和深入,政策區別為戰略政策和策略政策的需求在越來越大,也就是在新近製定和實施的政策中,既要有策略刺激緊張的一麵,又要有戰略從長寬鬆的另一麵。由政策形成的次生問題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政策有問題引發的問題,二類是政策依據的環境發生變化形成的問題,三類是在實施過程中其力度和範圍超出“原設”形成的問題。由於政府是一般靠政策支撐的,況且在一個法治意識和機理尚未健全的社會裏政策的作用往往容易擴大和擴散,所以現實的很多問題基本都與政策的傾向和實施有關。其中,包括那種“政策要穩定”的意識和理念。從2007年流行的一個有關“金錢”的信息據說,這是由南非一位傳教士寫成的來自荷蘭的諺語:“有了錢,您可以買到樓,但不可以買到一個家;有了錢,您可以買到鍾表,但不可以買到時間;有了錢,您可以買到一張床,但不可以買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錢,您可以買到書,但不可以買到知識;有了錢,您可以買到醫療服務,但不可以買到健康;有了錢,您可以買到地位,但不可以買到尊重;有了錢,您可以買到血液,但不可以買到生命;有了錢,您可以買到性,但不可以買到愛。”。中可以看出有關政策的局限性。追逐經濟的發展和發達,讓人迷戀於金錢,甚至到了一個“崇拜金錢”的程度,從而使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而這個信息卻讓很多人清醒了,同時也降低和緩解了人們對金錢和利益追逐的瘋狂力度和程度。因為凡是政策都是針對政策形成的獨特氛圍的,都是具有刺激的策略性的,都是為了滿足特定社會的需要和需求的,並且需要和需求程度越烈,則政策的力度也就越大。問題往往出在,後來需要和需求發生了變化,但特定的政策卻沒有隨之改變,於是由政策引發的次生問題就會突發、蔓延和渲染。同時,策略政策又會影響到戰略政策的設計和實施。
(4)管理問題
現實的很多問題一般是由“管理”引發的次生問題。人類社會的本質是管理。人類至今一直在探索的就是如何管理的問題。問題在於,管理的科學程度。但至今管理還沒有達到一種科學的自然狀態,尚處於一種容易引發次生問題的狀態。其中,最大的管理次生問題來自於群體心理受到強烈刺激後的逆反和反彈形成的衝突。所以,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現實最大的管理問題就是對群體心理的預測和預報。其無論是難度還是重要程度都有些類似自然的地震。由群體心理引發的管理問題就是社會的“地震”。而要防止和減輕“地震”的原生和次生的“災害”,關鍵在於要加強預測和預報。“地震”預報一般是分為長、中、短、臨預報的。中期預報一般是一到三年,但每年都要向政府提交報告;短期預報必須在震前三個月到幾天內向政府預報,臨震預報就是幾天到幾小時的預報。臨震預報實際上從1966年到現在,隻有一二十次,成功的比例隻為5%到10%,其水平是非常低的。而中期預報水平要好些,可以達到20%到30%。其實,一切突發事件本身並非突然。之所以會感到突然,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早已存在和作用的一些因素、機理和跡象缺少感知和感悟。而研究就是要把這些隱藏和隱秘的因素、機理和蛛絲馬跡挖掘出來。
(5)連續問題
隨著社會因素聯係的局部化、整體化和係統化推進以來,次生問題的連續性現象不僅發生的頻率在越來越高,而且其程度也在越來越嚴重。最典型的是2011年日本的“311事件”,就是一個連續發生三級的次生問題:由“地震”引發“海嘯”是第一級,而由“海嘯”又引發“核泄漏”是第二級,由“核泄漏”又引發的“核恐懼”是第三級。其中,“核泄漏”是由人工的設施引發的。其實,生理和心理層麵的連續次生問題也是司空見慣的,隻是平時比較輕度而不曾被人們注意到而已。連續性的次生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方向有關的,一般不是由表及裏的,就是由內而外的;二類是與力度有關的,一般不是逐漸遞減的,就是逐漸遞增的。一般與自然有關的是由表及裏的和逐漸遞減的,而與社會有關的往往是由內而外的和逐漸遞增的,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特別是越規範的地方就越容易發生一個由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引發的一連串和一係列的更大和越來越大的連鎖和連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如第一棵樹的砍伐,最後導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廢,可能是一生荒廢的開始;第一場強權戰爭的出現,可能是使整個世界文明化為灰燼的力量,等等。還有一個楚國和吳國因為兩個姑娘由於遊戲不慎從而導致兩國戰爭的故事。它蘊含了一個慣性和衝力的問題,有一個加油站和加速度的問題。但一句話、一個動作或一件事所起的作用究竟是緩解的還是爆炸的,則是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和因勢而異的,不可千篇一律和籠而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