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原因(2)(1 / 3)

2.學校經曆

也可以說是受教育經曆。在哪個中學上的學,學到了什麼東西、學到了什麼程度、學的是否順利和是否好,都決定了一個人的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狀態。現實是,有很多心理問題的起源都與教育的經曆密切相關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碩士、博士,理科還是文科,在首都、上海、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等等。很多的學校教育都是分數教育,而不是素質和能力教育。更多的是知識教育、答案教育和觀點教育,而不是思維教育、理想教育和猜想教育。但其關鍵是一種被重視的教育還是不被重視的教育,是一種順利教育還是挫折教育,是一種平等教育還是等級教育,是一種接受知識的教育還是創造知識的教育,是一種主動教育還是被動教育,甚至是一種教材教育還是經典教育,是一種聽課教育還是讀書教育,等等。學校教育的本質應是一種價值觀教育、理性力教育、控製力教育和職業力教育。

3.社會經曆

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的運行和發展都是一個過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薄到厚,從興到衰,從幼稚到成熟,從完善到圓滿的曆史。其中,經曆過什麼和怎麼經曆的,都會給民族和國家的群體和個體留下心理的記憶。這些記憶有時會勝過留在石板上的烙印而難以磨滅。其關鍵還在於,是處於一個穩定的社會,還是一個動蕩的社會。這些不同對人們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人都是現實的,不僅生活在現實中,而且還以現實的效果和效益為自己思考和行為的標準來進行選擇。其核心在於,怎樣認識和理解與己有關的“社會”及其經曆:社會關係是簡單還是複雜的,家庭住址是多變還是少變的,何時進行的長途旅行(幼兒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中年時期還是老年時期),到何處旅行(大城市、鄉下、農村、國際大都市,等等),為何去旅行(上學式的、打工式的、遷居式的、敗北式的、發展式的、生存式的),是“同文化”的生活還是“跨文化”的生活,是平麵式變化還是立體式變化,是獨生子女還是不是,等等。不同的經曆決定了不同的“社會心理”及問題。經曆不僅是另一種存在,而且還是一種連續的和曆史的存在。所以,如果要改變或者加強“社會心理”及其問題的走向和程度的話,有一個思路就是要從改變或者豐富社會的經曆和閱曆開始。

4.職業經曆

雖然職業經曆也是一種社會經曆,但這種經曆具有很強的特殊性。由於“職業”前連“就業”後關“事業”,所以對人的“社會心理”及其問題的形成和作用有特殊的意義。其中,涉及了一個職業的特性的兩個吻合度問題:一是與個人的性格之間的吻合度問題,二是與時代的趨勢之間的吻合度問題。其客觀是,隻有實現這兩種吻合度的較高程度,職業和事業才會順利和成功。但現實是,人們重視職業要勝過事業,而重視就業又要勝過職業,更少有人會去做真正的創業。所以,職業的後麵是否有事業,職業和事業之間的過渡是否順暢,在做職業的時候是否是以創業為核心的,是否做成了什麼事,職業的路線是上升還是下降或是平行,從事的職業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怎樣,其核心在於,是謀生的職業還是事業的職業,是順利就業還是非順利就業,是專業就業還是非專業就業,是發展順利還是不順利,是熟悉就業還是不熟悉就業,是愛好性就業還是非愛好性就業,是愉快就業還是無可奈何就業,是發揮長處就業還是非長處就業,是朝陽就業還是夕陽就業,是技術性就業還是關係性就業,是有道德性的職業還是無道德性的職業,是規範性的職業還是非規範性的職業,是有衝動的職業還是習慣的職業,等等。所以,要想使整體的“社會心理”發生變化,最現實的思路和方法就是要讓整個社會的就業和職業情況良性運行起來。

2.學校經曆

也可以說是受教育經曆。在哪個中學上的學,學到了什麼東西、學到了什麼程度、學的是否順利和是否好,都決定了一個人的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狀態。現實是,有很多心理問題的起源都與教育的經曆密切相關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碩士、博士,理科還是文科,在首都、上海、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等等。很多的學校教育都是分數教育,而不是素質和能力教育。更多的是知識教育、答案教育和觀點教育,而不是思維教育、理想教育和猜想教育。但其關鍵是一種被重視的教育還是不被重視的教育,是一種順利教育還是挫折教育,是一種平等教育還是等級教育,是一種接受知識的教育還是創造知識的教育,是一種主動教育還是被動教育,甚至是一種教材教育還是經典教育,是一種聽課教育還是讀書教育,等等。學校教育的本質應是一種價值觀教育、理性力教育、控製力教育和職業力教育。

3.社會經曆

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的運行和發展都是一個過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薄到厚,從興到衰,從幼稚到成熟,從完善到圓滿的曆史。其中,經曆過什麼和怎麼經曆的,都會給民族和國家的群體和個體留下心理的記憶。這些記憶有時會勝過留在石板上的烙印而難以磨滅。其關鍵還在於,是處於一個穩定的社會,還是一個動蕩的社會。這些不同對人們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人都是現實的,不僅生活在現實中,而且還以現實的效果和效益為自己思考和行為的標準來進行選擇。其核心在於,怎樣認識和理解與己有關的“社會”及其經曆:社會關係是簡單還是複雜的,家庭住址是多變還是少變的,何時進行的長途旅行(幼兒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中年時期還是老年時期),到何處旅行(大城市、鄉下、農村、國際大都市,等等),為何去旅行(上學式的、打工式的、遷居式的、敗北式的、發展式的、生存式的),是“同文化”的生活還是“跨文化”的生活,是平麵式變化還是立體式變化,是獨生子女還是不是,等等。不同的經曆決定了不同的“社會心理”及問題。經曆不僅是另一種存在,而且還是一種連續的和曆史的存在。所以,如果要改變或者加強“社會心理”及其問題的走向和程度的話,有一個思路就是要從改變或者豐富社會的經曆和閱曆開始。

4.職業經曆

雖然職業經曆也是一種社會經曆,但這種經曆具有很強的特殊性。由於“職業”前連“就業”後關“事業”,所以對人的“社會心理”及其問題的形成和作用有特殊的意義。其中,涉及了一個職業的特性的兩個吻合度問題:一是與個人的性格之間的吻合度問題,二是與時代的趨勢之間的吻合度問題。其客觀是,隻有實現這兩種吻合度的較高程度,職業和事業才會順利和成功。但現實是,人們重視職業要勝過事業,而重視就業又要勝過職業,更少有人會去做真正的創業。所以,職業的後麵是否有事業,職業和事業之間的過渡是否順暢,在做職業的時候是否是以創業為核心的,是否做成了什麼事,職業的路線是上升還是下降或是平行,從事的職業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怎樣,其核心在於,是謀生的職業還是事業的職業,是順利就業還是非順利就業,是專業就業還是非專業就業,是發展順利還是不順利,是熟悉就業還是不熟悉就業,是愛好性就業還是非愛好性就業,是愉快就業還是無可奈何就業,是發揮長處就業還是非長處就業,是朝陽就業還是夕陽就業,是技術性就業還是關係性就業,是有道德性的職業還是無道德性的職業,是規範性的職業還是非規範性的職業,是有衝動的職業還是習慣的職業,等等。所以,要想使整體的“社會心理”發生變化,最現實的思路和方法就是要讓整個社會的就業和職業情況良性運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