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輯的文章涉及中國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諸方麵,分為“中國變革進程”、“中國塑造世界”和“中國未來前景”三個板塊,合起來大體能夠看到西方世界的分析家如何觀察中國的一個輪廓。由於中國崛起於世界,中國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如今已成為一門“顯學”,人們出於各種各樣的需要研究中國,研究中國的各個方麵,其趨勢是新的研究機構紛紛建立,研究中國的書籍不斷出版,以中國為主題的學術期刊相繼創立,與中國有關的活動屢屢舉辦。作為這一趨勢的組成部分,更多有關中國研究的職位得到建立,研究中國的資助較過去更易獲得,等等。所有這些,無不與中國世界地位的上升有關。就個人了解所及,在這方麵,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引領潮流。去年,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IE)繼兩年前的《中國平衡表》之後,又合作出版了《中國的崛起:機會與挑戰》。2008年12月中旬,筆者拜訪美國國務院,就看到美國官員的辦公桌上放著這本書。另外還訪問了布魯金斯中國中心,此前幾天,戴秉國國務委員剛受該機構邀請在布魯金斯發表了演講。據悉,人口隻有區區四百萬的新西蘭,擬於2009年新成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本書中所收17篇文章的作者,分別來自美、日、英、澳大利亞等國,其中美國的作者又占了大多數。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情形的出現似乎是件無可奈何的事。美國的超強地位,決定了美國學術及政策研究產品的可見度和受關注度非其他國家作者可相提並論。但我們不應忘記,這個世界上還有廣大的其他地區,它們對中國的分析和見解應是同樣重要的,隻是由於前麵提到的原因,才形成了選輯而成的本書目前的這個樣子。讀者在閱讀中不應忘記這樣一點,即本書反映的,大致上是來自西方的分析和見解。明了這一點,會有助於我們平衡把握外部世界如何看中國這一問題。
認識大國興衰
認識大國崛起和大國興衰,絕非易事。再進一步說,對重大事物作出正確、準確的判斷往往是困難的。曾記否,日本曾經受到怎樣的追捧?那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日本經濟力量的上升,諸如“日本名列第一”、“日本力量之謎”、“日本發展的奧秘”之論在美國和全世界甚囂塵上。當時,日本多個大企業在全球出擊,並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製片公司,購買夏威夷的房地產,等等,一時間仿佛有把整個美國買下來之勢。而這正是當年美國評論家和新聞媒體乃至學術作品所造成的一種意象。這一浪潮中的代表性人物,包括詹姆斯·法洛斯、查默斯·約翰遜、卡爾·沃爾弗倫、克萊德·普雷斯托維奇。四人被合稱為修正以往日本觀的“四人幫”,他們當中有的是記者,有的是學者,有的是政學兩棲的人士。他們所發表的不同形式的作品,在當時的背景和氛圍下,曾經風行一時,廣受推崇。
本書選輯的文章涉及中國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諸方麵,分為“中國變革進程”、“中國塑造世界”和“中國未來前景”三個板塊,合起來大體能夠看到西方世界的分析家如何觀察中國的一個輪廓。由於中國崛起於世界,中國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如今已成為一門“顯學”,人們出於各種各樣的需要研究中國,研究中國的各個方麵,其趨勢是新的研究機構紛紛建立,研究中國的書籍不斷出版,以中國為主題的學術期刊相繼創立,與中國有關的活動屢屢舉辦。作為這一趨勢的組成部分,更多有關中國研究的職位得到建立,研究中國的資助較過去更易獲得,等等。所有這些,無不與中國世界地位的上升有關。就個人了解所及,在這方麵,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引領潮流。去年,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IE)繼兩年前的《中國平衡表》之後,又合作出版了《中國的崛起:機會與挑戰》。2008年12月中旬,筆者拜訪美國國務院,就看到美國官員的辦公桌上放著這本書。另外還訪問了布魯金斯中國中心,此前幾天,戴秉國國務委員剛受該機構邀請在布魯金斯發表了演講。據悉,人口隻有區區四百萬的新西蘭,擬於2009年新成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本書中所收17篇文章的作者,分別來自美、日、英、澳大利亞等國,其中美國的作者又占了大多數。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情形的出現似乎是件無可奈何的事。美國的超強地位,決定了美國學術及政策研究產品的可見度和受關注度非其他國家作者可相提並論。但我們不應忘記,這個世界上還有廣大的其他地區,它們對中國的分析和見解應是同樣重要的,隻是由於前麵提到的原因,才形成了選輯而成的本書目前的這個樣子。讀者在閱讀中不應忘記這樣一點,即本書反映的,大致上是來自西方的分析和見解。明了這一點,會有助於我們平衡把握外部世界如何看中國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