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終結前後,一些國家紛紛提出了關於“世界新秩序”、“國際新秩序”的構想。一些世界輿論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德國《世界報》提出,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秩序的世界”,世界變得更不可估量了,政治未來變得更看不透了。不管冷戰引起了多少恐懼感,但是它掩蓋了民族矛盾。集團解體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被掩蓋的民族矛盾爆發了。冷戰終結五、六年後,世界仍在尋找一種新的秩序。有的提出,現在世界上存在著一體化和反一體化這兩種對立的趨勢,大多數現象都可歸納為這一基本衝突,它們的互動在決定著全球的形勢。促進全球一體化的因素有四種:一是跨國公司,二是大的金融機構,三是大眾傳播媒介,四是外國投資和國際貿易。反一體化的趨勢則主要表現為:在世界上蔓延並引起戰爭和衝突的民族主義、種族衝突和各種原教旨主義。在世界上持續存在的貧富差距等也是強大的反一體化因素。韓國著名的《東亞日報》則認為,隨著兩極對立的冷戰體製消失,世界政治開始呈現出強烈的地區化傾向,安全和貿易問題都以地區為單位討論並推進。這種趨勢說明新的世界秩序還沒有顯露出輪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究竟什麼是國際秩序?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呢?《大轉換》認為,國際秩序,包括國際經濟秩序、政治秩序和行政性秩序,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準則和行為規範。一定的國際秩序是建築在一定的世界格局的基礎上,反映並為這種格局服務的。新舊世界格局轉換的漸進性,決定了新國際秩序的建立,也將有一個較長過程,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通過一二次會議一下子建立起來。鄧小平同誌提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新秩序,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指明了方向。作者指出,鄧小平所說的國際秩序,是指處理國家與國家關係的準則和行為規範,而不涉及各國的內政,這與西方國家所說的“世界新秩序”,在內涵上是有區別的。其次,曆史事實表明,貫穿一切舊國際秩序最本質的東西是以抹殺和踐踏別國主權為特征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而提出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係的準則,這就把新秩序與舊秩序從本質上區別開來了(第323頁)。我很同意這些看法,同時還想補充的是,我們在倡導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時,有必要反複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是,隻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可能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提出我們所主張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一種什麼樣的新秩序,從而使自己的主張更具體,目標更明確。這方麵,是需要國際關係學者深入下去進一步作出研究的。
冷戰終結後的國際關係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多邊化趨向的明顯加強,其發展之快甚至有點出人意料。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使全球性的多邊貿易體製得到了加強,環太平洋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亞太多邊安全對話也已經開始。對於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來說,對此應取何種政策?這一問題是有爭論的。《大轉換》一書對此也有所反映,可能由於這是一個新出現的問題,因而顯得比較簡略。但至少已非常鮮明地提出亞太地區有可能率先建立比較公正合理和穩定的國際新秩序,我們應以積極姿態主動參與多邊安全與經濟合作對話,促使較為公正合理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在本地區的形成。我個人是十分讚同這一立場的。多邊對話並不那麼可怕,置身於多邊進程之外,無異於孤立自己,並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因此,與其徘徊觀望,不如以積極態度參與其中,在多邊對話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倡導符合本地區特點的安全合作。這也有助於化解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慮,擴大我國和平自主外交方針的影響。這裏邊自然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是需要作出進一步研究的。
任何一本書都會存在一些遺憾。我曾經有這樣一個感覺,國內出版的學術著作,似乎不大注意說明參考過的文獻。《大轉換》一書似未能免俗。也許是這方麵的圖書本來就不多。此外,日本無論如何應屬於對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且可以預計將是21世紀具有更為重要地位的國家。不知何故書中未辟專章進行討論。這是我披閱此書後產生的兩個小小的遺憾。
(載《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陳啟懋主編:《跨世紀的世界格局大轉換》,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