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零售三十年(1 / 3)

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變革的基本發展軌跡是承包經營——機製轉換——體製改革——所有製變革——政治體製變革。如果我們不用顯微鏡看社會,而用望遠鏡看發展,總體的發展趨勢是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從封閉社會到開放社會,正在往自由、民主、公開、公平、科學的方向發展。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主導的思維模式是“二維思考”。最初的改革都經曆過“姓資姓社”大討論的洗禮,就連歌唱家李穀一的一曲《鄉戀》,居然也遭到鋪天蓋地的質疑、批評與斥責!在商業與社會領域的每一點進步,都經曆過艱辛的磨難,甚至付出過血淚與生命的代價。外資與內資、做強與做大、零售商與供應商、城市與農村、富人與窮人、政府與民生、過熱與過冷等,我們總喜歡把事物分為兩極而對立起來,在矛盾中解決矛盾。所有這一切歸根到底是現實與傳統的較量、市場與計劃的較量、利益挑戰者與利益既得者的較量。

就商業尤其是零售而言,變化也是漸進的、階段性的。

20世紀80年代是流通體係的變革。1981年提出的以“三多一少”(多成分、多形式、多渠道、少環節)為核心的新型流通體製是我國商業發展的第一個裏程碑。其結果是整個80年代的商業徹底衝破了傳統的“一、二、三、零”的流通格局,出現了批零兼營、零售自采、廠店掛鉤等多種經營方式,一大批當時被稱為“社會商業”(後來被稱為“三產”)的非“商、糧、供”係統的商業機構紛紛形成,原有的國有批發商業在外憂內患的情況下逐漸萎縮。同時,“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成為當時普遍的經營模式,出現了“煤球家電同售,皮鞋蘿卜齊賣”的景象。

商業零售經曆了三個階段,其中最關鍵的是兩個十年的變化。

零售業的第一階段以戰勝傳統業態為標誌,是一種替代性競爭,那些非傳統商業的經營者,以創造性思維、大無畏精神和吃大苦、耐大勞取得了比傳統商業幾十年積累更大的成就,這可以說是“非專業”戰勝“專業”的典型例子,當然,這也並不排除傳統商業在轉型中獲得新發展的情況。

零售業的第二階段以中外商業競爭為標誌,是一種國際化的同業競爭。雖然外資從全球範圍來說具有絕對優勢,但在中國這塊特定土地上的特定時期,它們並沒有充分發揮“絕對優勢”,事實上,它們僅僅發揮了部分優勢,有些優勢在中國還表現為劣勢。所以,交鋒的結果是那些真正有實力的內資公司仍然活得好好的,而且獲得發展壯大。

零售業的第三階段以產權變革為標誌,是一種改朝換代式的革命。產權的變革有可能導致經營班子的變動,甚至是徹底輪換,非零售業的“投資人”帶著資本、技術和人才接管已經形成規模的連鎖公司,並將公司引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當然,也有可能因此夭折。上海家得利的經營者退出自己搭建的經營平台,浙江供銷超市被物美收購,說明了什麼?這不是簡單的兼並案,而是預示著中國連鎖企業即將進入一個新時期,我把這個時期稱為“改朝換代”或“中國零售業的第三次革命”。說“改朝換代”是因為創業者變成投資人,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改朝換代”。創業者擁有股份,在收購兼並以後仍然保留股份,但不直接參與經營,從創業者與經營者轉變為“投資人”。另一種是出售股權,兌現價值,仍然擔任經營者的角色。但這一模式能否長久,有待繼續觀察。家得利經營者的退出據說是因為創業者與新老板的矛盾而導致的。與其這樣,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出售股權,自動退出。在上述變革背景下,如果原有的經營者不調整心態,不改變思路,不采取妥協,恐怕就會遇到第三種結果。第三種結果就是與新的大股東因矛盾而翻臉。在這種較量中,資本是最後的裁判。希望在這一變革中的經營者不要迷失方向。

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變革的基本發展軌跡是承包經營——機製轉換——體製改革——所有製變革——政治體製變革。如果我們不用顯微鏡看社會,而用望遠鏡看發展,總體的發展趨勢是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從封閉社會到開放社會,正在往自由、民主、公開、公平、科學的方向發展。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主導的思維模式是“二維思考”。最初的改革都經曆過“姓資姓社”大討論的洗禮,就連歌唱家李穀一的一曲《鄉戀》,居然也遭到鋪天蓋地的質疑、批評與斥責!在商業與社會領域的每一點進步,都經曆過艱辛的磨難,甚至付出過血淚與生命的代價。外資與內資、做強與做大、零售商與供應商、城市與農村、富人與窮人、政府與民生、過熱與過冷等,我們總喜歡把事物分為兩極而對立起來,在矛盾中解決矛盾。所有這一切歸根到底是現實與傳統的較量、市場與計劃的較量、利益挑戰者與利益既得者的較量。

就商業尤其是零售而言,變化也是漸進的、階段性的。

20世紀80年代是流通體係的變革。1981年提出的以“三多一少”(多成分、多形式、多渠道、少環節)為核心的新型流通體製是我國商業發展的第一個裏程碑。其結果是整個80年代的商業徹底衝破了傳統的“一、二、三、零”的流通格局,出現了批零兼營、零售自采、廠店掛鉤等多種經營方式,一大批當時被稱為“社會商業”(後來被稱為“三產”)的非“商、糧、供”係統的商業機構紛紛形成,原有的國有批發商業在外憂內患的情況下逐漸萎縮。同時,“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成為當時普遍的經營模式,出現了“煤球家電同售,皮鞋蘿卜齊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