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握兩個空間
從戰略與策略上來說,任何一項產品或服務的成功都離不開兩個空間,一是虛擬空間,二是實體空間。這裏的虛擬空間是指消費者的思維空間,也就是消費者心智中的定位(注意:不是企業自說自話的自我定位);另一個是渠道空間,最關鍵的是經銷渠道與零售商的貨架空間,當然也包括現代的網絡空間。
如果思維空間的占有率很高,但渠道空間不足,那就無法現實地滿足顧客的需求;如果產品很好,但常常缺貨,顧客就會放棄,導致失去了思維空間,所以,思維空間與渠道空間必須緊密配合。如前述的公司,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的顧客是誰?如果有潛力的消費群是年輕人,而自己的主顧是老年人,那首要的問題並不是促銷,而是再定位;如果目標顧客群很明確,自己在目標顧客群中的口碑也不錯,就應該加強品類管理。
零售實踐與零售理論的發展豐富了“零售邏輯”,零售經營既需要對市場有感悟,更需要有邏輯。我在此拋磚引玉,期盼行業、專家能不斷總結出更多、更豐富的“零售邏輯”,以推進零售行業的良性發展。
二、把握兩個空間
從戰略與策略上來說,任何一項產品或服務的成功都離不開兩個空間,一是虛擬空間,二是實體空間。這裏的虛擬空間是指消費者的思維空間,也就是消費者心智中的定位(注意:不是企業自說自話的自我定位);另一個是渠道空間,最關鍵的是經銷渠道與零售商的貨架空間,當然也包括現代的網絡空間。
如果思維空間的占有率很高,但渠道空間不足,那就無法現實地滿足顧客的需求;如果產品很好,但常常缺貨,顧客就會放棄,導致失去了思維空間,所以,思維空間與渠道空間必須緊密配合。如前述的公司,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的顧客是誰?如果有潛力的消費群是年輕人,而自己的主顧是老年人,那首要的問題並不是促銷,而是再定位;如果目標顧客群很明確,自己在目標顧客群中的口碑也不錯,就應該加強品類管理。
零售實踐與零售理論的發展豐富了“零售邏輯”,零售經營既需要對市場有感悟,更需要有邏輯。我在此拋磚引玉,期盼行業、專家能不斷總結出更多、更豐富的“零售邏輯”,以推進零售行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