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陽在內三季月。切忌汗多陽氣泄。
陰霧之中無遠行。暴雨震雷宜速避。
天地閉。血氣藏。縱有病。亦不宜出汗。昔有三人冒霧遠行。一人空腹。一人食粥。一人飲酒。空腹者死。食粥者病。飲酒者健。蓋酒者能禦霜露。避邪氣故也。路中遇暴雨震雷晦瞑。宜入室避之。不然損身。當時未覺。久則成病。
不問四時俱熱酒。大藥不須難入口。
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隨髒腑成殃咎。
五味偏多不益人。稍多隨其髒腑。各有損傷。食酸多傷脾。辛多傷肝。鹹多傷心。苦多傷肺。甘多傷腎。此乃五行自然之理。初傷不覺。久乃成患。
道家更有順生旨。第一令人少瞋恚。
冬秋日出始求衣。春夏雞鳴宜早起。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
子後寅前寢覺來。冥目叩齒二七回。
吸新吐故無人悟。咽漱玉泉還養胎。
水之在口。曰華池。亦曰玉泉。黃庭經曰。玉泉清水灌靈根。子若修之命長生。達摩胎息論曰。凡服食須半夜子時。床上瞑目盤坐。麵東嗬出腹內舊氣三兩口。然後停息。便於鼻中微納清氣數口。舌下有二穴通竅。用舌柱上齶。存息少時。津液自出。灌漱滿口。徐徐咽下。自然灌注五臓。此為氣歸丹田矣。如子後醜前不及。但寅前為之亦可。臥中為之亦可。但枕不甚高可也。漢蒯京年百二十歲。且其精壯。言朝朝食玉泉。和齒二七。名曰煉精。後漢王真常漱舌下玉泉咽之。謂之胎息。孫真人曰。髪宜多櫛。手宜在麵。齒宜數叩。津宜常咽。氣宜精煉。此五者即黃庭經所謂欲不死修昆侖目。
熱摩手心熨兩眼。仍更揩擦額與麵。
兩手時將摩鼻莖。左右耳根荃數遍。
更能幹絡遍身間。撥按時須紐兩肩。
縱有風勞諸冷禁。何懮腰膝複拘攣。
每熨二七遍使人眼目清明無障翳。明目去風無出於此。亦能補腎氣。頻拭額上。謂之修天庭。連髪際二處數遍。麵上自然光澤。有汗顏者。宜頻拭之。鼻莖兩邊揩二三十數。令表裏俱熱。所謂灌溉中嶽。以潤乎肺。荃耳即摩耳輪也。不拘數遍。所謂修其城郭。以補腎氣。以防聾聵。更能幹浴遍身間。按陛時。須扭兩腰。縱其風勞。諸冷氣何懮。腰背複向攣。大凡人坐。常以兩手按陛。左右扭肩數十。
噓嗬吸嘻吹及咽。行行之人分六字。
果能依用口訣中。新舊有屙皆奇治。
好色雖雲屬少年。稍知樽節乃無愆。
聞精息氣宜聞早。莫使羽苞火裏燃。
古人以色欲之事。辟之冰杯。以盛湯羽。苞以畜火。
有能操履長方正。子各無貧利無競。
縱向歌中未能行。百行周身亦無病。
老子雲。善攝生者。陸地不避凶虎。此道德之取也。
陶真人養生備用終
養生約言
蘄陽日岩顧問集
善養生者。先渴而飲。飲不過多。先饑而食。食不過飽。
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髪脫落。若耗散精神。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仲夏宜止聲色。薄滋味。節嗜欲。仲冬宜去聲色。禁嗜欲。
此兩月陰陽相爭之時。俱當謹而慎之。冬至一陽初生。其氣尚微。易於傷伐。故彼言止聲色。而此言去。彼言節嗜欲。而此言禁。見尤當謹也。在家在外。忽降大風大雨。震雷風霧。皆是諸龍鬼神經過。宜入室燒香。以避之。靜坐過後方出去。
大寒與大熱。切勿貪色欲。謹守精室勿妄泄。閉而保之而長活。油盡燈滅。精竭人亡。添油燈壯。保髓人強。
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太極自然。可得百歲。
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勞。氣衰則神去。
夏之一季。是人脫精神之時。心旺腎衰。液化為水。至秋乃凝。冬乃堅。不問老少皆宜食暖物。獨宿養陰。尤勝服藥。
大汗勿遽脫衣服。極熱勿令人扇。坐臥處忌溫風賊風。
久視傷心損血。久坐傷脾損肉。久立傷腎損骨。久臥傷肺損氣。久行尚肝損筋。
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
五味淡薄。令人神爽少病。酸多傷心。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甜多傷腎。切忌空心茶。饑後酒。黃昏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