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流血的政變(3 / 3)

王莽沒正麵回應他,而是站起身,踱步到窗前,仰望天空中一輪皎潔的明月,自言自語地說:“要想清輝普照,就得掃除一切浮雲。”

王舜心地善良,做事小心謹慎,“可是何、孫兩位將軍並沒有什麼過錯啊!他們不是丁、傅、董賢之流,如果僅僅因為他們當初不同意舉薦你為大司馬,而是相互舉薦,就予以處置,難以服眾啊!”

王莽回頭看著自己的堂弟,“你啊,就是有些婦人之仁!成大事要剛柔並濟,既要實行仁政,用懷柔的手段爭取人心,又要有一雙鐵腕,當斷則斷”。

按照王莽的意誌,前將軍何武和左將軍公孫祿被免職。

大清洗進行到這個地步,按理說王莽應該心滿意足了。但他還有一塊心病,也是威脅著他權位的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他唯一在世的叔叔,曾經攪入淳於長案,被遣返封國的紅陽侯王立。王立已經從封國回到了長安,王莽擔心的是這位叔叔再次出山,重新回到朝堂上,以長輩的身份來壓製自己,讓自己不能有所作為。王立是太後王政君唯一在世的弟弟,出於姐弟之間的感情,讓他再登權位並非沒有可能。

王莽左思右想,最後打定了主意,將大清洗進行到底,一個也不放過。在他的授意下,老搭檔孔光出麵上奏:“紅陽侯王立在淳於長一案中收受賄賂,為其開罪;後來他又主張把官婢楊寄的私生子立為皇子,人們紛紛說這將是呂後和少帝的故事重演,引起天下人的疑慮,造成社會思想混亂。這樣的人不宜留在長安,應該遣返回封國去。”

太後王政君不忍心讓這個唯一的兄弟也離開自己,對孔光的彈劾置之不理。王莽見狀,大聲地敲起了邊鼓。“現在漢室衰微,已經連續幾代沒有繼承人了。太後照看幼主、執掌朝政,更需要小心謹慎。如果因為私情而拒絕采納大臣的意見,就會助長歪風邪氣,帶來禍亂。現在暫時讓王立回到封國去,可以等時局安穩了,再召他回來。”

麵對王莽和孔光的一唱一和,太後王政君改變了主意,將王立遣返回封國。

解除了這個最後的威脅,王莽終於可以安心了。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偏偏有人不給他麵子,在這個喜慶的時候給他填堵。這個人就是與王莽(大司馬,大將軍)、孔光(大司徒,丞相)同為三公的彭宣(大司空,禦史大夫)。

彭宣是個儒臣,並沒有與丁、傅和董賢之流同流合汙,所以,王莽在搞大清洗的時候,沒有把他列入清洗範圍。但彭宣並沒有因此對王莽感恩戴德。相反,他看到王莽現在得勢,一手遮天,自己即便是身為三公之一,也隻能看王莽的眼色行事,做個應聲蟲。想想自己一把年紀了,沒必要再活得這麼憋屈,索性提交了辭呈,要求回家安度晚年。

王莽知道後,生了一肚子的悶氣,“這個彭宣真是個不識抬舉的老東西。我沒把他怎麼樣,他倒跟我叫上板了。好,你想退休是嗎?那就打發你回老家,眼不見心不煩。”在王莽的建議下,太後王政君批準了彭宣的辭職報告,但沒有按照慣例賞賜給他黃金、安車、駟馬,算是還以顏色。

這時的王莽終於開始自我膨脹了,表現得飛揚跋扈、獨斷專行。或許這是人性固有的缺陷,一旦身在高位,遲早會表現出來。在這種自我膨脹的本能的驅使下,一個人會越走越遠,在越爬越高的同時,離懸崖也越來越近。

彭宣辭職後,王莽收到了一封南陽好友孔休的來信,信中隻有八個字,就是當初王莽被漢哀帝召回長安時,孔休給他的臨別忠告——“前途無量,適可而止”。

王莽端坐在書案前,凝視著這八個字,品味患難之交隻言片語中的深意。他在想,自己重新掌權之後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有些過火了。王莽對自己身上發生的那些微妙的變化也有所覺察,心態不再像過去那樣平和了,待人也沒有那麼謙恭了,言談舉止不再總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難道自己真的開始變了,大權在握之後變得輕浮和淺薄了?

他將自己重登大司馬位之後的所作所為反思了一遍,仍然堅定地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掃清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為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鋪平道路,這有什麼錯呢?要想推行仁政,就必須依靠雷厲風行的鐵腕手段,要有唯我獨尊、睥睨一切的膽識和魄力。

“我王莽的才學和品行可以追比聖賢,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也隻有我能承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任何手段都可以采用,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我一定要朝著我心中的夢想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即便要為往聖先賢的真理付出自己的生命。”

一種殉道者的激情和狂熱鼓舞著王莽,朋友明智的建議被他擱置在一邊。王莽給孔休回了信,希望他能到中央來任職,成為自己的左右手。對於這個患難之交,王莽一如既往地信任和友善。但孔休委婉地拒絕了他的建議,仍然留在南陽,甘心情願地做基層工作。

在大清洗的同時,王莽還著手撥亂反正,平凡冤假錯案,將那些被丁、傅外戚集團打壓的儒臣解放出來,恢複他們的名譽。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九月一日,哀帝駕崩兩個月後,元帝和太後王政君唯一的庶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劉箕子被推上了皇位,是為漢平帝。

穩穩地掌控了朝政的王莽組建了自己的領導班子。其中,王舜和王邑兩個堂兄弟是核心人物,負責“察微知隱”、“得失政要”;甄豐、甄邯兩個人負責糾察、彈劾和審判,其中甄邯是王莽的老搭檔孔光的女婿;軍政機要事務由平晏主管;劉歆主管禮樂典章;孫建負責邊防和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