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流血的政變(2 / 3)

王政君下旨,將調兵的印信、百官奏事、宮中的宦官“中黃門”、皇帝的衛隊“期門兵”(又稱“虎賁郎”)全部交予王莽節製。兵不血刃,姑侄二人就成功地控製住了哀帝駕崩後的險峻形勢,取得了鬥爭的主動權。

東山再起

王莽大權在握。王政君把侄子叫到跟前,屏退了閑雜人等,麵授機宜。按照太後的授意,王莽讓朝臣彈劾董賢,指責他對病危的哀帝不盡心照料和治療,禁止身為大司馬的董賢進入皇宮禁衛軍營地。

董賢不過是一個沒見過世麵的佞臣,這樣的局勢根本就不是他能應付得了的。惶恐不安的董賢唯有流著眼淚謝罪,這次不但免冠,把鞋也脫了,光著腳求饒。但就算他把衣服都脫光,這世上也容不下他了。

次日,太後頒詔,“董賢年少,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擔任大司馬不能服眾,收繳其大司馬、高安侯的印信,免職回家”。董賢這個高安侯再無法高枕無憂、安享富貴了。

絕望中的董賢回到家中,與妻子抱在一起痛哭。他思來想去,都是死路一條,與其被敵人羞辱、折磨,還不如自己死個痛快。夫妻二人在家中自殺。自從四年前被哀帝寵幸,平步青雲,登上權力頂峰,位極人臣,從天而降的、夢幻般的榮華富貴曾引起多少人的羨慕和嫉妒。但果真是命運無常,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一夜之間煙消雲散,最後連性命都保不住。董賢的遭遇令人唏噓感歎。

董賢的家人連夜埋葬了董賢。消息傳到王莽那裏,王莽擔心董賢使金蟬脫殼之計,詐死脫身,派人挖了董賢的墳,驗明正身,確認是董賢無誤後,就隨便地在大牢中就近掩埋了。

董賢一死,大司馬的位置就空了出來。太後王政君下詔,讓大臣們推選大司馬。這是一次毫無懸念的選舉,王莽在朝野的威望、他擔任過大司馬的資曆以及與太後王政君的關係,都讓他成為這一職位的不二人選。

包括丞相孔光在內的滿朝文武一致推選王莽。太後的使者帶著滿意的笑容正要離開,忽然一個不同的聲音在宮闕下響起——“臣公孫祿舉薦前將軍何武”。公孫祿時任左將軍。他這句話一出口,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與何武身上,而兩個人就站在一起。

剛才一直不說話的何武也開口了,“臣何武舉薦左將軍公孫祿”。宮闕下一片嘩然,這分明是在故意搗亂,給太後和王莽難堪。何武與公孫祿都對外戚專權不感冒,這次相互舉薦就是向身為外戚的王家示威。

丞相孔光已經六十多歲,宦海沉浮幾十年,已經磨平了他身上所有的棱角,處事圓滑、謙卑恭謹,不但在朝野都享有崇高的威望,連太後王政君都非常尊敬他。孔光見場麵尷尬,開口道:“兩位將軍相互舉薦,視國家大事如兒戲,不是為臣之道啊!新都侯的威望和資曆不是你們可以比的,不要無理取鬧了!”

公孫祿並不買賬,抗議說:“既然太後讓我們各自舉薦大司馬人選,自然允許各抒己見,開誠布公。我和前將軍舉薦對方都是出於本心,並無戲謔之意。倒是各位眾口一詞推薦新都侯,有言不由衷、曲意逢迎之嫌啊!既然太後沒有指定人選,我們就是舉薦自己,也並無不可啊!”

前將軍何武道:“經年以來,本朝深受外戚專權之害。我等身居高位,食漢室俸祿,受百姓供養,自然要以漢家江山、天下百姓為重,豈能為了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因私廢公。我們並不是質疑新都侯的威望、資曆,也敬重新都侯的品行、才學,但我們實在不希望外戚專權的故事重演。這份良苦用心相信太後和新都侯都能體諒,也希望各位同僚以大局為重,共振朝綱。”

兩個人的慷慨陳詞並沒有引起同僚的共鳴,使者將朝臣們的意見上報給了太後。

第三天早上,太後頒詔,任命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王莽東山再起。

哀帝駕崩後短短三天的時間,西漢政壇風雲突變,以王莽為代表的王氏外戚集團重新崛起,掌握了帝國的權柄。當時的形勢的確是萬分危急,如果按照哀帝臨終前的部署,董賢掌握著玉璽,與傅皇後聯合起來,鏟除對他們存在威脅的人,擁立新君,王家就永無出頭之日了,甚至可能有滅門之災。太後王政君的崇高地位和決斷能力,加上王莽的威望和鐵腕手段,才得以扭轉了危局。

大清洗運動

重新掌權後的王莽開始了不可避免的大清洗運動。哀帝的外戚集團和董賢這樣的佞臣勢力以及皇太後趙飛燕等,都被納入了清洗的範圍。

皇太後趙飛燕和哀帝的傅皇後都被廢為庶人,被迫自殺。

丁、傅兩家的親友都被罷官、流放。幾年後,意猶未盡的王莽以不合禮製為由,發動十多萬人鏟平了丁、傅兩位太後的墳塚,並在原地種植荊棘,警示後人。政治報複是連死人都不放過的。

董賢的親屬也被罷官和流放。董賢的家產被查封後,變賣了四十三萬萬錢。依附他們的爪牙也遭到了嚴厲的處置。在很短的時間內,王家的對手紛紛垮台,大有秋風掃落葉、摧枯拉朽之勢。

王莽的書房裏,王邑和王舜正在與王莽一起商議朝政。王莽的這兩個要好的堂兄弟都非常高興,轉瞬之間,被壓製數年的王家就東山再起了。尤其是王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但細心的王舜發現王莽好像有什麼心事。

“巨君,你想什麼呢?這麼輝煌的戰果,你還不滿意嗎?”

王莽搖了搖頭,“現在還不是喝慶功酒的時候,你們覺得,這朝堂上都是我們自己的人嗎?”

“你是指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王舜用試探的口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