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代漢第一步:安漢公(3 / 3)

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地方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百姓嗷嗷待哺、流離失所。王莽帶頭捐出錢一百萬、田三十頃賑濟貧民,引起高官們的紛紛仿效。長安城內還建起了五裏、兩百多幢住宅,用來安置無處容身的貧民。

王莽還給太後提建議——“由於哀帝的外戚丁、傅兩家揮霍無度,造成大量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所以請您在衣食方麵暫且減省一下,給全國人民做個榜樣。”王太後不但照辦,還獻出自己的封邑來救濟貧民。

當然,王莽也不是隻管要求別人,自己也以身作則。發生災害的時候,他就隻吃蔬菜,戒絕酒肉,以表示與老百姓們共患難。太後王政君知道後,派人告訴王莽:“今年秋天喜獲豐收,你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多吃肉食,這樣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朝廷效力。”

王莽也上奏說:“太後您的年紀大了,長期節衣縮食對身體不好,不利於您撫養皇帝。我們滿朝文武的心願就是請您愛惜自己的身體,心胸豁達,不要想太多,衣食恢複常製。”姑侄二人心有靈犀,彼此的關心和體貼中透露出對國家和百姓深摯的憂患情懷。

或許王莽真的是大漢帝國的福星,這時天公作美,地處遙遠的南海的黃支國(印度尼西亞西北的亞齊附近)又送來了犀牛。這一次,王莽不再像越裳氏進獻野雞那樣頭疼了,自己的安漢公做得名副其實,而且天意如此,所以遠方才獻來祥瑞之物,這是老天爺對自己的德行和工作業績表態肯定。

擺正自己的位置

被眾人的力量推上高高在上的安漢公的位置後,王莽的自我約束再次失效了。既然自己的德行和功勳可以與周公並列,與開國第一功臣蕭何平起平坐,還有什麼樣的榮耀與地位自己配不上,還有什麼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他的自我再度膨脹起來,“適可而止”的勸諫又被丟在了腦後。

王莽的威望芝麻開花節節高,朝臣們對他的擁戴程度與日俱增。一些人或出自對王莽的由衷愛戴,或是為了討好王莽,開始謀劃著讓年事已高的太後退居二線,讓安漢公王莽全麵主持一線的工作。一場垂簾聽政的姑姑與輔政的侄子之間微妙的權力之爭拉開了序幕。

這些消息陸續傳到王莽的耳朵裏,但他不動聲色,靜觀其變。他一貫謹慎的堂弟王舜倒坐不住了,跑過來提醒王莽:“一些朝臣私下議論,想請太後退居深宮,把朝政完全交給你。我擔心這樣做會惹太後不快啊!太後是我們的長輩,德高望重,這樣做也不符合孝道啊!你是不是出麵幹預一下,別搞出事來!”

王莽兩眼望天,沒有說話。王舜催促他發表自己的意見,王莽睥睨他一眼,緩緩說出幾個字來,“相信太後自有明斷!”便不再理會在自己身旁幹著急的王舜了。

果然,沒過幾天,一些朝臣向太後提出,“現在一部分官吏不稱職,應該讓安漢公對他們加以考核,類似這種繁瑣的事務太後不必事必躬親”。

麵對大臣們提交上來的奏折,太後王政君心裏頗有些不是滋味,這分明是要自己退居二線嗎!她開始懊悔自己當初一念之差,把王莽提拔到安漢公這個顯赫的位置上,也厭惡王莽和大臣們有些得寸進尺,想一步步把自己趕下台。

但王政君畢竟是在帝國的權力中心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她懂得隱忍和妥協的重要性。既然事已至此,覆水難收,隻能順勢而為,絕不能意氣用事。況且自己已經是七十二歲高齡了,實在不適合過度操勞。

經過一番斟酌後,太後下詔說:“由於皇帝年紀尚小,我暫且代理朝政,直到皇帝成年之時。但由於朝政事務繁雜,我年紀己大,精神也不好,過於操勞不利於身體健康和對皇帝的培養。所以,需要選拔忠誠和賢明的大臣,設置四輔的官職,使官員們勤奮工作,使國家長治久安。

“孔子曾經說過,虞舜和夏禹治理國家,都是通過任用賢能的人來實現的,而非事必躬親。以後,除了賞賜爵位的事情要向我報告之外,其他事情均由安漢公和四輔決斷。官吏需要接受新的任命並報告工作的,就由安漢公負責考核。”

出於種種原因,太後王政君讓步了,選擇了退居二線,將官吏任命這樣的人事大權都一股腦地交給了王莽。

有了太後的授權,王莽在官署中接見調動、升遷和述職的官員,隨心所欲地行使著予取予求、瞬間決定一個人仕途和命運的無限權力。起初,他為了施展自己的抱負而希望獲得權力,但隨著掌權的日子越來越久,他開始迷戀權力帶來的威嚴感和成就感。看著那些官吏在自己麵前誠惶誠恐、畢恭畢敬,王莽在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那些出於各種目的將王莽一個勁兒地向上推的朝臣見太後妥協了一次,信心更足了,野心更大了。一個更大膽的念頭在他們的腦海中醞釀、產生,讓太後徹底地退出,把權力正式移交給王莽。

消息分別傳到王莽和太後的耳朵裏。王莽覺得這樣確實有些過分了,但他經過慎重考慮之後,還是決定不采取任何幹預措施,繼續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王莽是想借這個機會再試探一下自己的姑姑,看她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她的底線究竟在哪裏。

太後王政君聽到這個消息後,一股怒火直衝腦門,“這些人真是不知好歹,我遷就了他們一次,就開始得寸進尺,非要把我趕下台。這不是把我逼進了死胡同嗎?我還有後退的餘地嗎?”

她想象自己如果真的退位,將權力移交給王莽的後果。“現在朝野上下人心不穩,甚至有人說漢室氣數已盡,改朝換代的時候到了。以王莽在朝野的巨大聲望和權勢,如果他真的要取漢室而代之,豈不是易如反掌。那樣一來,我就真的成了罪人了,如何麵見先帝於九泉之下?”